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13日 星期五

    辽宁抚顺:雷锋精神已融入城市血脉

    作者:本报记者 刘勇 毕玉才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13日 05版)

        从老百姓中选雷锋,由老百姓选雷锋,用百姓雷锋引领城市精神文明,是抚顺的创造。图为2018年百姓雷锋颁奖典礼现场。本报记者 毕玉才摄/光明图片

        在2018年百姓雷锋颁奖典礼现场,舞台和屏幕同步还原当年雷锋辅导少先队员的场景。本报记者 毕玉才摄/光明图片

        一种文化的形成,源于相当规模的人群在足够长的历史时期内,不间断地坚守和传承,最终实现一种新的生成和构建,继而持久地影响后人。

        辽宁抚顺坚持不懈学习雷锋,历经半个多世纪、传承几代人,使学雷锋活动逐步从以官方组织为主到更多表现为民间自觉,渐次成为一种文化。日前,记者走进辽宁抚顺,从城市到农村、从学校到军营、从工厂到街巷,于细微处感受一座城市的初心和雄心,从历史的脚步声中体验一城市民的共同奋斗和努力。

    1.不忘初心,坚守党和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学习雷锋精神,是党和人民共同的价值选择。1960年4月7日,雷锋随部队来到抚顺,把一个个经典故事留在了这里。他忠于党、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抚顺工作期间,雷锋立功、入党、当班长、当两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

        从此开始,雷锋赢得了抚顺人民的喜爱。1960年12月11日,《抚顺日报》整版刊发报道雷锋事迹的长篇通讯和《雷锋日记摘抄》。1962年8月17日,雷锋牺牲后第三天,抚顺10万军民上街送雷锋,时任抚顺市委书记沈越将预留给老母亲的棺木献出来安葬雷锋。

        雷锋牺牲后,他的名字从抚顺迅速传遍了全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几千年的私有制,使国人的利己思想一时难以根除。建设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建立公有制,就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乃至大公无私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建设新中国的强大合力,中国人民才能站得稳、站得住。

        雷锋的出现,让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培育出来的、心怀祖国和人民、自强不息、敬业奉献的一代新人典范,这是中国人崭新的人格榜样。雷锋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共有的价值追求。为此,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为雷锋题词,全国掀起了学雷锋的热潮。

        新中国有很多典型,为什么雷锋成为永恒的道德丰碑?正如抚顺人所说:不管东南西北风,抚顺人就是学雷锋。正是以抚顺人民为代表的全国人民不忘初心的坚守,学雷锋活动才能贯穿50多年,经历社会环境的种种变化,始终坚持,不断发展,积成传统,生成文化。

    2.跑好接力,坚持用雷锋精神教育党员干部

        今年3月19日,抚顺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抚顺市新时代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建设全国雷锋文化高峰实施方案》。这一方案,是对2017年试行方案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这已是抚顺市委2018年第四次研究学雷锋活动了。

        半个多世纪以来,把学雷锋活动拿到市委全会、市委常委会、市委书记办公会研究部署,是抚顺市的一种惯例。

        早在1962年11月20日,抚顺市委领导班子成员集体发出号召:“全市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都应当向雷锋同志学习”;1963年,抚顺市第三次党代会首次把学雷锋活动写进党代会报告。此后半个多世纪里,市级文件数以百计,每年都有紧贴时代的学雷锋主题。上个世纪60年代,深入开展“学雷锋做革命事业接班人”活动。80年代,提出“人人学雷锋,创建文明城”的响亮口号。90年代,倡导“发扬雷锋精神,争做四有新人”,特别是军民共建学雷锋的经验做法,由中宣部、解放军总政联合发文,向全国推广。

        抚顺的学雷锋活动从部署、检查、评比、表彰,形成了一套非常科学的制度体系,并在全国率先由市人大审议通过了《抚顺市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办法》和《抚顺市志愿服务条例》,出台了《抚顺市民“十不”暨抚顺市民行为奖惩办法》等一批地方法规。

        2011年,抚顺成立专门机构——抚顺市建设雷锋城办公室,制定了相关的目标体系、责任体系和考核体系。2012年以来,以雷锋城建设为主题,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雷锋的重要论述,大力推进雷锋精神种子工程,大力弘扬“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奉献敬业、创新创业”的精神。坚持用雷锋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坚持用雷锋精神推动各项工作开展,坚持用雷锋精神打造文明抚顺,坚持用雷锋精神塑造文化品牌,为全国弘扬雷锋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了抚顺力量。

    3.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指导实践的理论研究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面对市场经济、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不时有人提出“雷锋精神是否过时了”“还要不要学雷锋”的质疑。抚顺意识到,学雷锋活动要在坚守中与时俱进,必须加强理论引导。1988年,抚顺市望花区成立了全国最早的学雷锋研究会;1990年,抚顺市成立学雷锋研究会,创办《雷锋论坛》杂志。2004年,抚顺市成立了雷锋精神研究所,出版了《雷锋精神研究》期刊。

        与此同时,抚顺市先后举办20多场跨地区的学雷锋理论研讨会,紧紧围绕“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雷锋精神与民族精神”“雷锋精神与保持党的先进性”“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出版理论专著30多部,并与辽宁石化大学连续合办了八届“雷锋论坛”,推出了一批推动城市发展、凝聚干部群众力量的研究成果。

        日前,抚顺市委书记高宏彬又亲自部署,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立课题组,围绕“新时代如何弘扬雷锋精神”进行专题研究,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提供理论支撑。

    4.积淀文化,让雷锋精神释放更强劲的动力

        今年3月下旬,根据中宣部的安排,中央各媒体记者先后走进抚顺雷锋小学,报道这所学校半个多世纪用雷锋精神立校育人的做法。记者们感慨,这所学校,雷锋文化积淀太深厚了!

        “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积淀,抚顺形成了全国最集中、最丰富的雷锋文化资源。雷锋小学只是一个点而已。”抚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肖宇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抚顺雷锋纪念馆在全国建馆最早、规模和影响最大,北部战区雷锋纪念馆是全军学雷锋活动最重要阵地,雷锋墓和雷锋纪念碑是全国仅有的两处雷锋题材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此外,百姓雷锋馆等十余个雷锋题材的展馆展室,瓢儿屯火车站等十余处承载雷锋故事的历史遗迹和旧址等,共同形成了全国最具规模的雷锋精神宣传、教育、研究、培训基地集群。

        除此之外,抚顺还有一个特殊群体,包括乔安山等雷锋生前战友、陈雅娟等雷锋辅导过的学生,王维秀等雷锋故事的亲历者,雷锋团退役官兵等雷锋精神传承者,以及一批雷锋精神的研究者和雷锋文化藏品的收藏者,这些人是解读雷锋精神,讲述雷锋故事的宝贵资源。50多年里,抚顺先后命名了20多个“雷”字号单位,成立了雷锋基金会,培育了学雷锋典型联合会、商界学雷锋发展促进会等一批民间组织,形成学雷锋的浓厚文化氛围。

        今年3月,抚顺市“一带一路、雷锋同行”经贸文化交流活动走进了马来西亚。通过举办展览、报告会,发行图书,学校共建等方式,让世界了解雷锋,体会中国精神、中国价值。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肖宇说,拥戴雷锋、学习雷锋,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情感,呼应着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果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雷锋作为一粒种子的初心,那么在继承中发展和传承雷锋精神,则是抚顺这一座城市不变的初心。

    5.紧贴时代,不断创新接地气的活动载体

        今年2月28日,抚顺市第十二届百姓雷锋颁奖典礼在雷锋大剧院隆重举行。从老百姓中选雷锋,由老百姓选雷锋,用百姓雷锋引领城市精神文明,是抚顺的创造。这一评选始于2006年,历经12年,如今已经成为抚顺文化的品牌。每一年的颁奖典礼都是全城盛事,今年的活动现场,微信直播点击量高达42.2万,这个数字是抚顺市总人口的20%。

        沈阳市民营企业家梁冬雪,来抚顺参加过一次百姓雷锋颁奖典礼。看着百姓雷锋受到如此拥戴,毅然出钱创建了抚顺市百姓雷锋展览馆和《百姓雷锋》杂志,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公益事业。2015年,她被评选为抚顺市第九届百姓雷锋。

        在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过程中,抚顺把弘扬雷锋精神融入市情厂情、爱岗敬业、自立创业的教育实践;在培育城市精神过程中,抚顺广泛开展雷锋文化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村镇、进楼院活动;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抚顺大力开展“雷锋号”评比、“小雷锋在行动”等活动,把雷锋精神融入到各项道德实践。

        抚顺在全国最早提出并实践“学雷锋活动日”,举办雷锋事迹全国巡展、编写学生教材、设立传播雷锋精神的平台——“雷锋讲坛”和“雷锋精神论坛”,开设“雷锋在线”网站,编写推广《学雷锋三字经》。全市以学雷锋为题材创作的曲艺、故事、诗歌、散文和歌曲数以千计。正是这一系列紧贴时代的创新举措,才使学雷锋活动有了持久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本报记者 刘勇 毕玉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