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12日 星期四

    从不会盛饭的“小公主”到“小橘灯志愿者”

    ——江苏镇江中山路小学文明校园建设纪实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李亮逸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12日 04版)

        【文明校园巡礼】

        正是人间四月天,漫步在春天里的江苏镇江市中山路小学一隅,校园内书声琅琅、花朵飘香。2017年,中山路小学获得了“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多年来,这所坐落在千年古运河之畔的小学,始终紧抓“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让文明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习惯滋养文明风尚

        “21天时间,我们家孩子就从一个不会盛饭的‘小公主’,变成了吃完饭碗碟光可照人的‘光盘小卫士’。”镇江中山路小学大禹山校区的学生家长闫小秀告诉记者,短短三周,孩子的转变让她欣喜万分。

        而孩子的这种转变,正是源于中山路小学开展的“21天养正行动”。

        “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养成习惯。从2006年开始,我校积极探索,创立并开展了一套名为‘21天养正行动’的行为方案。”中山路小学校长刘正才介绍,“21天养正行动”也就是从言行举止、点滴习惯着手,让孩子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以21天为一个周期,不断完成自己预定的目标,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从去年开始,我们学校将‘21天养正行动’推广到食堂,开始实行食堂自主用餐和积分制,校长、老师和学生每天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中山路小学大禹山校区德育处副主任赵茜说,“短短半年,大多数孩子已经改掉了浪费的习惯。过去,食堂一天要装满整整4大桶残物,现在连半桶都装不满了。”

        据悉,该校“21天养正行动”活动开展以来,许多同学每天都把自己的一举一动记录下来,和行为规范进行比较,时时提醒自己注意。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变得越来越会“吃”,也越来越会“学”了。

    文化清泉流淌校园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走进中山路小学校园,这样的诗词标语随处可见。细致入微的诗教氛围,让诗意流淌进每名学子的心田。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对小学生来说,诵读经典,可以滋养心灵、升华情感、塑造人格。”中山路小学校长刘正才介绍,镇江市中山路小学重视中国诗教传统,突出诗词文化浸润,努力打造“诗词校园”,让传统文化,诗词经典成为陪伴孩子们成长的源头活水。

        五(6)班学生戴正堂深受校园诗词文化的熏陶,对古诗词十分喜爱,能够背诵500余首古诗词。他告诉记者:“和爸爸妈妈出去旅游时,一看到名山大川,脑海中就情不自禁浮现出许多古诗词。到了北固山,我就会想到‘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看到了西湖美景,就会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据悉,除了打造“诗词校园”,十几年来,镇江中山路小学还积极开展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等活动,并在苏州大学文学院和江苏教育学院专家指导下,组织40多名语文老师编写并出版了市级优秀校本课程《古诗文诵读选本》,使得校园内“满园书香弥漫、如沐文明春风”。

    志愿服务点亮文明之光

        车水马龙的镇江虎踞桥头,一男子从护栏的缺口处横穿马路。两名路过的小学生见状,从书包中拿出两条绳索系在护栏两头,中间连接处是一条鲜艳的红领巾——每天,镇江电视台民生频道播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文明篇》片头让人心生温暖,而镜头捕捉到的这两名小学生,就来自镇江中山路小学的小橘灯志愿服务团队。

        “小橘灯志愿者服务团队成立于2011年。”镇江中山路小学副校长吴永平介绍,近7年来,学校一直把孩子们的志愿服务,作为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

        2013年,在镇江谏壁镇雩北小学读三年级的王金铭,身患严重的“脆骨症”,碰不得摔不得,是个典型的“瓷娃娃”。当时她急需手术医药费,一家人正在为高额的费用一筹莫展。

        中山路小学的小橘灯志愿者们得知后,积极为患病的同龄小伙伴举行了义卖活动,活动当天,义卖的物品在一个多小时内销售一空,共募捐到善款1997.4元。

        校园是文明社会的缩影。吴永平告诉记者,在镇江中山路小学,习惯养成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堂、停留在校园,文明之花已经从校园向社会延伸。小橘灯志愿者活动,如同温暖的火花,为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点亮了文明礼仪之灯。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李亮逸)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