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赛纳村全村285户村民体验到了“足不出户交电费”“办理用电业务不跑腿”的线上营销服务新模式,率先成为青海省首个“互联网+”电力营销全覆盖村庄。
赛纳,土族语“好”的意思。村子是2001年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平安县等贫困山区16个乡镇迁入的,全村258户103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户32人,主要经济来源为小麦种植,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119个贫困村之一,也是国网海西供电公司的联点共建村。近年来,随着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的落实,村里大力发展土族风情园,展示巧手媳妇们的盘绣绝活。
“土族新媳妇进婆家门要先纳四双鞋和鞋垫,检验新媳妇的手艺。”赛纳村会计兰有福说,“我们土族女人,个个心灵手巧,她们做的布鞋,穿着特舒服,没异味。现在家家户户电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移动通讯网一个都不少,小媳妇们按自己的喜好在电脑上搜索花样,再刺绣出来,卖得可好了。”
2016年,落实国家电网公司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两年攻坚任务,国网海西供电依照“一村一规”政策,为距离都兰县城约六十公里的赛纳村实施了(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村里新建10千伏线路0.145千米,改造0.4千伏线路3.535千米,新增400千伏安变压器1台,户均配电容量达到2.2千伏安。同时,协调减免灌溉机井用电工程费2.4万元,新建的4眼机井在2017年春耕前通上了电。良好的用电环境引来了“金凤凰”,依托农牧业合作投资项目,赛纳村按期实现了2017年度脱贫清零任务。
为了方便村里交电费,乌兰县供电公司把村民杨生明家的小商店设为社会代收点。但是遇到农忙或者摘枸杞的旺季,商店三天两头关门,本来是为了方便村民的代收点反而不方便了。“赛纳村是乌兰县17个村中使用互联网平台率最高的村,村民收入稳定,18岁至55岁人口占比70%,便于推广微信缴费试点工作。”乌兰县供电公司经理高毓介绍,抓住春节期间外出务工农民返乡这个有利时间点,该公司组织营销人员深入村庄、集市大力开展“互联网+”电力营销服务手段的宣传推广,现场一对一为用户讲解“国网青海电力”微信公众号、“掌上电力”“电e宝”APP安装流程和功能,手把手演示如何在手机上查询电费账单及电费余额、用电业务办理进度,如何交费购电、办理用电业务。
“最有效的推广就是让用户有切身的体验。”高毓说。村民喇元礼是村里第一个学会用手机缴费的。之后,你传我,我传他,在亲戚朋友中传开来,还在微信朋友圈里刷屏。
“一机在手,交费不愁”。出门在外的年轻人绑定了手机,实时掌握家中的用电情况,让留守在家中的老人和孩子用电无忧。“以前交电费去代收点或者营业厅,排起队来时间又长又麻烦。现在只需打开微信生活缴费,选择电费输入缴费户号,动动手指就能购电和查询电量,方便又快捷。”村民杨有得说。
村里的社会代收点退出了历史舞台,供电公司降低了成本和电费回收风险,村民们明明白白交电费。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策的激励下,赛纳村将发展的目光放在恢复生态环境上,确定走上特色农业引领、支柱性产业带动的发展道路。
互联网打开了赛纳村通往外面世界之窗。微信交费全覆盖下的村庄,世界小了,眼界却宽了。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本报记者 万玛加 本报通讯员 王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