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教育评说】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经指出,在入学之前,儿童要对学校的教学有准备,对学科的教学有准备,以便之后能顺利地根据学校的大纲进行学习。人们也很早就认识到,孩子在学前阶段和小学阶段心智发展不同,面临的学习任务、内容、要求也差别甚大,能否平稳度过这个过渡阶段,将直接决定着孩子在中小学的学习表现和发展。基于这种经验性的朴素认识,如何进行“幼小衔接”、“入学准备”长期以来一直备受教育界的关注,也探索出了许多有效的措施。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社会转型和科学理论的发展,这种审视“入学准备”的传统视野得以进一步拓宽:一方面,开始超越教育的范畴,涉及到阻断贫困代际恶性循环、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公平等重要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开始超越儿童个体,关注各种生态环境对“入学准备”的影响,出现了诸如“有准备的教师”“有准备的家庭”“有准备的社区”的相关研究内容。
芬兰学前教育的各种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国际范围内的主流思想。他们把平等地接受高质量学前教育看作是社会公平的推动力,看作是教育的核心原则,进而在政策制定、经费拨付、鼓励社会各部门积极参与等方面采取了弹性、多元的措施。如文中提到的学前班不同地区的教育成本差距可高达9倍之多,倘若没有全社会关于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远见卓识和政府对自身应有职责的准确定位,断不会用如此多的花费去支持身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或身体残疾的孩子进行入学准备,让他们和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获得同样的学习机会。
不过,芬兰学前教育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这种政策高度和强大的执行力。芬兰是一个独特的国家,芬兰驻华大使馆官方网站介绍这个国家的特质“在于社会创新、在于解决问题并提供独特的解决方案”。在入学准备问题上,他们既有着对世界先进理念的借鉴,又有着对本国优秀教育传统的尊重和继承,有着基于自身实际情况而做出的独特思考和追求。后者才是芬兰学前教育始终保持高质量的根本奥秘所在。
芬兰自然资源缺乏,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芬兰建立起了基于社会共识的“信任文化”,不同时期的学前教育改革皆是基于社会共识而展开,依赖社会信任而推进。学前教育改革的各项措施出台有着综合性的法律基础支持,在组织和实施中则是社会各部门各司其职,整体推进。各级政府之间、园长和教师之间彼此信任,幼儿园和家庭之间也是其乐融融的“伙伴”关系。这种情况常常让外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却是存在于芬兰学前教育以及教育中的真实状况。
芬兰学前教育的另一个独特性在于高素质教师。在芬兰,教师享有崇高的社会声望和地位,在“严进”“严出”的管理制度下,加之研究取向的培养体系,芬兰学前班的教师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意识和能力。她们会为孩子量身定做“个人课程”,鼓励孩子在游戏中冒险和创新,进行简单的学科学习,并和家庭一起及早发现和预防孩子的学习困难,帮助孩子进行入学的全面准备。教师是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芬兰在当前师范教育不断受到冲击的状况下仍然高度尊重学前教师的专业性,秉承赋权、自主的支持策略,勇气实在值得赞叹。
学者们指出,芬兰的成功之道在于开拓了一条教育改革的新路。与以“市场”为取向,强调标准化教学和严格控制的全球教育改革运动完全不同,这是一条专业与民主的道路,结合了政府政策、专业运作和公众参与,并由高质量教师忠诚的奉献,创造出广度和深度兼具的教育实践。无疑,这条带有独创性的道路的形成,更多应该归因于芬兰教育改革始终坚持、一以贯之的本土情怀,旨在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的芬兰学前教育,为孩子未来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成效在芬兰优异的中学生PISA成绩中可见一斑。这不禁促使我们进行如下思考:在当下中国帮助学前儿童进行入学准备,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作者: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