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05日 星期四

    《创新中国》:科学精神的传播者

    作者:梁君健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05日 08版)

        由央视纪录频道出品的纪录片《创新中国》,从今年年初开始已经进行了两轮电视播出。《创新中国》的热播,既展示了当前我国已经取得的重大科技进展,更是凝聚和启发了新的时代精神。

        科学发明和科技进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领域,专业的从业者一旦离开自己的领域,尚且束手,如何针对普通观众有效地表达这样一个题材,是科学纪录片长期面临的一个核心挑战。用影像展现科学过程、传播科学知识,从19世纪摄影刚刚诞生起就成为人们的一项重要的期待。《创新中国》在视听语言和影像叙事两个层面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从片头动画开始,《创新中国》的每一个故事段落都提供了普通人此前极少感受过的科学实验的过程,辅以精心制作的动画和一系列镜头效果,展示了自然奥秘和神奇时刻。总体来看,《创新中国》对于科学题材的影像展示,尤其是对于高精尖技术的拍摄数量和镜头品质,在我国同类题材纪录片创作史上应该说是超前的,体现了央视的创作实力和巨大投入。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这些海量的视听元素给人们带来了惊叹和美的享受,赋予了科学创造以独特魅力和诗意。

        《创新中国》以具体人物和他们所面临的创新困境为核心,给观众带来了关于科研工作者的短小精湛的影像叙事。从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开始,这种围绕特定主题而展开的碎片化的“8分钟叙事”就成为我国纪录片创作的一种常见结构;而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视频网站和短视频创业团队也都青睐这种观赏压力小、情节戏剧性强、传播范围广的制作模式。《创新中国》正是充分发挥了影像叙事的上述优势,将科研工作者的人物性格在面对和解决一个个难题的时候塑造得栩栩如生;他们得以脱离以往的科学家的固有形象,我们甚至可以与之交谈、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感同身受。围绕人物建立起来的叙事链条,有利于集中而具体地呈现科学工作中最能够被直观感受到的那部分,既避免了高层次抽象知识不接地气的问题,也保留了以往一些作品过于强化悬疑和戏剧性而丧失的真实感。

        精彩的个体科研工作者的故事不仅让创新中国这一主题变得丰富多彩,而且还从两个方面展示了制作团队对科学创新这一话题的深入思考和巧妙表达,展现了新时代特征。

        首先是这些具体的人物,其范畴大大超过了我们常规所能想到的就职于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科研工作者。在第一集中,我们认识了来自顺丰的无人机专家和快递小哥,从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离职而投身于无人驾驶创业的吴甘沙,在腾讯展开物联网研究的万超,以及探索人工智能的曼哈顿计划的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王坚。这些具体人物的背后,是科学研究和科技应用主体的日趋多元化,而这种多元化正是大国崛起和创新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其次,片中人物从事科研工作的最初动机,以及支持他们克服困境的精神与力量,也更加具体和个人化,这体现了对于科学精神的创新阐释。除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复兴的参与感这些共性之外,在《创新中国》里我们能够听到不同的具有个性的声音。有人不断地向陈旧的传统观念质疑,有人希望寻找更好生活的新机遇。这些围绕创新的众多叙事,展示了科学精神与个体结合之后所激发出来的人类的好奇心、想象力、勇气以及理性的力量。正是这些力量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宇宙万物,推动人类共同体的新发展。好的科学纪录片不应当仅仅是教材和参考书,而更应成为科学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传播者,《创新中国》无疑为此树立了一个成功的标杆。

        (作者:梁君健,系清华大学副教授)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