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我在区民政局注册成立了宁波市第一家民办非企业性质的社区服务站,分有偿、低偿和无偿三种模式开展服务。但恰恰是一次向优抚对象开展的无偿服务,让我与志愿服务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是2001年的除夕,一个老人打来求助电话,说家里下水道堵了,实在找不到维修工。我犹豫了一会儿,还是赶去了。刚进老人家门,一股恶臭扑面而来,卫生间里污水四溢。由于没有专门的工具,情急之下,我顾不得脏臭,挽起袖子伸手一点点掏。疏通完毕起身,才发现老人一直站在我身边,两眼闪着泪光。那一刻,我被老人的深情感动。正是这样的感动,让我在志愿服务的路上越走越坚定。十多年来,我的志愿初心从未改变。
2012年5月,街道想组建一支党员志愿者队伍,我得知后马上主动请缨,在各方支持下,成立了以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主的社会公益组织——红领之家。
在深入调研取经、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逐步形成了团队管理的基本思路。在实践过程中,我先后摸索出成员实名注册、岗位自愿认领、活动成果展示、服务积分兑换等制度,并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化管理,使“红领之家”真正走上了规范化、常态化发展之路。如今,我们“红领之家”队伍越来越庞大,服务内容也越来越广,涵盖敬老、护绿、导医、秀山、亲水、助残、献血等9大常态化项目。
成立“红领之家”的初衷,是用红色力量引领志愿服务组织健康发展。2015年9月,中央提出要在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我乘势而为,在“红领之家”成立了党支部,9个常态化项目组建起临时党小组,从项目策划、组织实施到活动总结,每个步骤都有党员组织、骨干参与。我们还在社区成立了若干个老小区物业协调委员会,每个委员会下设平安巡查、绿化爱护、矛盾调解等小分队,由“红领之家”的党员志愿者担任负责人,带领热心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现已基本形成“一个组织一个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项活动带动一片”的良好局面。
我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承接起社区矫正人员的帮教、救助等服务事项。传统的社区矫正往往是抑制恶,但我将矫正人员和志愿者编在一起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专业社工引导和志愿者一对一结对帮扶,激发他们身上的善。三年多来,“激发善”“去标签”“社工+志愿者”的红领矫正模式,实现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突破。2016年10月,我应邀参加在加拿大举行的第24届国际社区矫正研讨会,作为唯一的中国代表在大会上发言,向全世界展示了司法的“中国温度”。
(作者:陈军浩,系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红领之家社会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