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03日 星期二

    因文化而结缘 因了解而热爱

    ——记“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阿拉伯留学生

    作者:本报记者 肖天祎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03日 12版)

        刘雅辰(前排左二)和老师、同学一起游览颐和园。肖天祎供图

        2017年10月29日,北京大学第十四届国际文化节开幕。在约旦展台,林娜向学生和游客介绍自己的家乡。肖天祎供图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这两条交通大动脉将中国和阿拉伯联系在一起。作为东西方桥梁的阿拉伯人,还将中国四大发明传入西方,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进程。历史上,中国和阿拉伯的科学交流史,在中阿关系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

        阿拉伯谚语这样说,“求知,哪怕远在中国”。如今,“一带一路”倡议为中阿科学文化交流开启了新篇章,众多阿拉伯留学生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来到中国深造。本报记者采访了三位阿拉伯留学生,让他们为我们讲述自己在中国的留学故事。

    最深的感受是幸福

        对于2004年就考上开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的高山来说,从上大学开始,来到中国学习和工作就是他的梦想。如今他已经在中国生活了六年,回忆起这六年的经历,其中给他最深的感受就是幸福。他喜欢北京快节奏的生活,喜欢“中国速度”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也喜欢中国人不畏困难、细致钻研的精神。

        如今他正在北京语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语言智能与技术(也称计算机语言学),这不同于传统语言学,是一门由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与数学三者交叉的新兴科学,需要从字、词、句、篇章、语音、书写等各个维度去研究语音。他的具体研究方向是自然语言处理,通俗地讲就是如何用计算机处理语言并进行翻译。2008年大学毕业后,他有幸读到了中国学者冯志伟所著的《计算语言学基础》一书,“冯老师就像一个灯塔,为我开启了语言学研究的大门,是我来中国学习的精神导师”。

        作为唯一在北语从事该领域研究的阿拉伯学者,高山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对中国当代流行文化也时刻进行跟踪调研,用“中国通”来形容他一点儿也不为过。他参与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多个权威学术机构的肯定。他还积极参与与“一带一路”有关的语言学研究工作,负责编写了《“一带一路”国家语言状况与语言政策》一书中的埃及语言政策部分。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阿之间的经济、文化、留学等各领域交流合作进入了史无前例的高速发展时期,中国已经成为阿拉伯国家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特别是在文化领域,在开罗、马格里布、阿布扎比等各地大大小小的书店里,都能看到翻译成阿拉伯文的中国书籍,其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书更是在阿拉伯国家闻名遐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将世界带上了“和平之路”“发展之路”。

        在大学里承担教学工作的他善于发掘学生特长并培养其对阿拉伯语言、艺术、文化的兴趣。他回忆,有一位学生在演讲时表露出了对阿拉伯书法的兴趣,在他的鼓励下已经在书法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也有学生因为他的影响从事了语言学的相关研究,这让他感到十分自豪。他计划在完成博士论文后继续在中国研究语言学和人工智能、大数据开发应用等新兴领域,也希望中阿高校能在新兴科技领域继续加深学习交流。

    喜欢“网购”的学霸

        同样在语言学专业读研究生的约旦女孩莱依娜给自己起了一个好听的中文名字——林娜。她说,在上大学选专业的时候,父母最希望她读的是工程或医学专业,因为这代表了以后的人生会过得平稳富足。但林娜从小就向往体验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相较于西方文化,她认为儒家文化和伊斯兰文化有很多相似点,例如家庭观念浓厚、重视孝道、乐于助人等,而中国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因此,她希望能借着学习汉语的机会近距离地感受和体悟中国儒家文化的独特魅力。但这对于林娜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当时在约旦大学,中文是一个刚刚开设3年的新兴专业,甚至没有毕业生能为林娜介绍就业前景。但经过林娜苦口婆心的劝说,父母最终支持了她的选择。

        如果说最初她对中国文化只有一个粗浅的认识,那么在约旦大学汉语专业任教的犹家仲教授则让她真正了解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也让家人对她的决定感到由衷的欣慰。犹老师为人十分热情,不管林娜有什么问题都会耐心解答。犹老师给她的最深印象是教学一丝不苟,自己教的学生考试不拿满分誓不罢休。林娜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犹老师的言传身教让她学习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尊师重道、刻苦努力、精益求精。得益于此,她最终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来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的资格。

        林娜坦言,前几年在约旦,中国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名词。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阿之间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入,在约旦也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周围的朋友纷纷向林娜了解有关中国的知识,最让约旦朋友感到不可思议的就是中国的“新四大发明”。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谈及“新四大发明”时,她兴奋地向记者介绍,这是她来中国之前无法想象的。女孩爱美的天性让她对网购和移动支付爱不释手,高铁让她有机会领略中国的大好河山和各地文化,共享单车倡导绿色出行,方便了她的校园生活。除此之外,她说近几年中国对生态文明的倡导和环境治理的成效,让她感到由衷的赞叹。

        林娜在微信朋友圈用中文写了一首短诗:“不知不觉把他乡当作了故乡,只是偶尔难过时不经意遥望远方。”寒假回国期间,她作为志愿者帮助约旦的学弟学妹学习中文,希望他们有一天也能获得到中国交流学习的机会。

    文化交流的“小骆驼”

        始建于1950年的艾因·夏姆斯大学位于埃及首都开罗市,是埃及第三大综合性大学,也是中东地区著名的高校之一。该校语言学院设立的中文系是中东和非洲地区唯一一个设施齐全的高等汉语教育园地。就读于艾大中文系的埃及女孩刘雅辰在2016年作为留学生来到北京大学交换学习一年。

        来中国之前,她就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她喜欢中国古老辉煌的历史,更对铿锵有力、言简意赅的中国古典文学和飘逸俊美的中国书法倾心已久。中国文化中隐晦细腻却深情炽热的表现手法让她感到深深的共鸣。

        她向记者介绍,她很喜欢李白的诗,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在思念家乡的时候背诵《静夜思》是排解忧伤的最好办法。她最喜欢的一句诗是出自杜甫笔下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因为这体现了中国文化和阿拉伯文化所共同倡导的人文关怀,对弱者的同情和尊重。

        除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她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流行文化“迷妹”,在中国电视上热播的“奔跑吧兄弟”,是刘雅辰最喜欢的综艺节目。而随着《微微一笑很倾城》等热门影视剧在埃及掀起的一股热潮,在她的推荐下,周围的朋友都和她一起在配有阿拉伯语字幕的视频网站上追剧。

        刘雅辰现在已经返回埃及,继续自己的学业,但她仍然忘不了在中国的日子。值得高兴的是,2017年10月28日,中国孔子学院与艾因·夏姆斯大学签署了孔子课堂合作协议,长期开展原汁原味的汉语教学和文化推广交流活动。她认为,由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帮助中阿两大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了引领作用。通过各种渠道的官方和民间交流合作,中国文化在埃及的传播拓展了广度和深度,吸引了更多埃及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留学生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下来到埃及,两国互惠交流驶入了“快车道”。

        为了帮助中国学生学习阿拉伯语并传播中阿友谊,她联合自己的中国小伙伴开设了一个名为“小骆驼阿拉伯语”的微信公众号,每天在上面普及阿拉伯语知识、讲述阿拉伯文化。她希望中阿两国不仅能在官方层面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在民间也会有越来越多像她这样的“小骆驼”,以促进中阿文化交流为使命,聚沙成塔,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民心相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报北京4月2日电 本报记者 肖天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