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01日 星期日

    关于城市旧巷改造和农村屋宅升级的设计思考

    作者:韩文强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01日 11版)

        曲廊院

        叠院儿

        荣宝斋咖啡馆

        扭院儿

        唐山有机农场

        武汉荣宝斋

        北京市房山区黄山店村民文化空间

        【设计中国】 

        生活的富足和安逸与否,居住的品质是很重要的体现。当下中国的居住空间,一方面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产生旧城更新、旧建筑改造的需求,另一方面,新兴的农村也面临着生态保护、村宅环境升级的问题。如何创造舒适、充满生机和乐趣,并且跟旧有环境及其情感记忆密切联系的居住空间,这是建筑设计面向新时代的契机和挑战。

        居住空间如果没有情境和乐趣,那它只是一个容器。

    空间营造 提升城市居住的品质和趣味

        由院落构成的传统街区往往是很多城市的一大特色,这里既有城市的历史记忆,又有当代的现实生活。“院”是中国传统民居基本空间形式,院与宅的结合,建立起中国式的居住空间。比如四合院便是北京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它反映了古人理想的居住模式,是生活方式、社会礼仪、文化传统的完整结合。进入四合院内部,由围墙、游廊和房屋划分产生多层次的空间,仿佛一个微型宇宙,使人们的居住生活生机盎然。

        旧建筑在居住中保持活力,居住方式的演进又不断改变建筑。从四合院到大杂院,其原本的建筑框架和空间格局,在现代生活当中也在不断地被调整和改变。生活在传统街区的人们,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生活上的问题,比如说,基础设施较差,房屋质量堪忧,公共空间缺失……北京旧城处在二环以内,正是北京最核心地区,它离繁华的商业区一街之隔,但街里街外呈现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态。由于诸多原因,进行大面积改造四合院街区的条件并不成熟。

        如果说“旧”代表了历史,那么“新”则是需要建筑适应当代使用方式的变化。当代旧城民居改造需要在历史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灵活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够演化出丰富的现实环境。院子是传统建筑生活乐趣的核心所在,而城市旧巷改造需要基于传统的院落肌理进行“再设计”,重塑当下生活、对接现实环境,并实现居住生活的情境和乐趣。

        读大学时我曾在四合院区域设计了一处小宅子。我把它叫作“天井住宅”,试图用当代设计的语言去诠释传统的院落关系。它跟传统四合院一样是内向的空间,建筑中存在着三四个不同的天井,有阳光,有景观,内部有交流,邻里街区有过渡。天井与自然相连,充分调动了居住者的感官,产生了轻松、诗意的居住体验。

        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空间语言去局部调整和改造,升级必要基础设施,激发生活乐趣,是当代院落改造的重要参考点。我的设计“扭院儿”是在维持已有房屋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利用起伏的地面连接室内外高差并延伸至房屋内部扭曲成为墙和顶,让内外空间产生新的动态关联。通过局部关系的微调改变院落空间的气质,从而消除传统四合院庄重、刻板的印象,营造开放、活跃的院落生活氛围。空间的“扭”,让人在游历之中产生趣味;在使用模式上的“扭”,则是利用可移动家具实现居室与客厅、公共与私密之间的弹性变化,让人们既可以安静独处,又可以聚会、聊天、喝茶,各得其所。“扭院儿”让传统小院儿能够与时俱进地融入当代城市生活。

        “曲廊院”项目曾获得国外多项建筑改造大奖,在改造概念上可以说是“院”与“园”的结合。设计修复了旧的建筑,植入新的曲廊。借鉴园林的藏与隐、曲折有致、移步换景,避免一览无余,让庭院与人的行为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游园的人可以快走,慢走,驻足,围坐,会友,在路径的曲折、重叠中,人的行为和知觉与空间产生了感情,从而超越了纯粹的功能空间,提升了环境体验的价值。

        现代城市追求效率最大化,很多建筑过度考虑所谓功能和效率。而那些存在于传统建筑当中的身体性、自然性、时间性的空间特质,在我们城市建筑当中越来越少。大家觉得建筑比较冰冷,觉得城市都很像,缺少认同感和归属感。设计师可以参与改变这些城市空间,让建筑变得有自然感,有亲和感,有舒适度,更有情感。在这方面,我们建筑传统中的许多智慧正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宝贵经验。

        城市里高楼大厦的设施越来越完备先进,但是人们生活在其中感觉并不是那么舒服,因为它只是一个空间容器,一个躯壳,居住仅仅是填充内容。适当的空间改造可以提升居住的幸福感,本着易于家庭成员之间沟通与交流的目的,加大对公共空间的整合与设计,加大留白,减少硬装,多用环保、舒适的材料,增加绿植的点缀,在居室之内也可以营造出“院”的感觉。现在一些高层建筑在楼顶或者其他部位设计中央花园广场,拓展了居民的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加大了社区的交流与沟通,成为居民之间的“院”,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

        向传统建筑学习不是简单的摹古和模仿,而是让它蕴含的智慧融入当下生活。

    村宅升级 建筑应宜观、宜农、宜居

        乡村振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之一。适合当代农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体现农村生存内涵和文化意蕴的新型农居,是当代设计的一个显性课题。

        新型村落和农居的设计和规划,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还要满足人们乐居、安居的最终生活诉求,就需要在设计中充分、全面地呼应农村现实、生活传统和人的生命需求。

        中国国土广大,风俗各异,就农村建筑形式和风格而言,任何村落、农居的样态都有其必然理据,既包括先人的智慧和积累的经验,也是当地气候、风向、日照、地形地貌、水文特征的客观形成。农村建筑设计必须考虑当地自然因素、生态因素和人的因素。

        唐山有机农场是一座木结构乡村建筑,它曾获2017年度木结构设计与建筑奖。我的想法来自于当地传统合院建筑,希望营造一个充满自然氛围和灵活性的工作场所,与周围广阔平坦的乡村景观自然融合。整体建筑像一座放大的四合院,由原料库、磨坊、榨油坊、包装区四个相对独立的房屋围合而成。中心庭院向建筑四周错落延伸,组合成为多层次的庭院空间,满足厂房的自然通风、采光及景观需求,保持良好的室内外空间品质。院与房的有机联系使得建筑在一个完整的大屋顶下产生游廊、房间、厂房等多样复合使用空间。设计利用胶合木材料轻质和快速加工安装的特点以及自然的材料属性,渲染出温暖、舒适的工作场景。粮食加工作坊的工人们大部分来自于当地的农户,而这个木结构的作坊也将成为一处包含集体记忆的场所。开放的外部游廊和多种尺度的景观都能够为周边的人们提供休息、小憩的场地。它既是一座工业厂房,又是乡村之中一座可以游玩的“庭院”。

        地处上海市郊西北部的嘉定是长三角一个重要产业基地,也是中国新农村建设和改造领域最具领先和创新意识的地区之一。嘉定区华亭镇毛桥村是新农村建设一个较为成功的自然村。特色村落改造规划的最大特点在于通过“保留式改造”,原则上不进行大拆大建。在原有的村落基础上,完善了村落基础设施,引入旅游产业,强化其文化特色,并融入沉浸式旅游的观光手法,对新农村产业的提升进行统一规划,实现了村落现代化的效能。

        我最近正在做的北京房山区黄山店村民居改造,是农村生活水平提升的一个典型案例。如果还是农家乐的做法,就不能适应城市人多元化、现代化的空间需求。当地民居都是石头砌成的,而在我的设计中,也延续使用当地的石灰石和传统的建造工艺,用石头房屋和庭院连接传统民居组合成为错落有致的石头景观建筑。落地玻璃门窗连接室内与外部自然环境,增加地暖空调等基础设施,定制家具简约环保,创造具有地域特征、自然感受和使用舒适度的乡村文化活动空间,也供前来游览的游客休憩。保留传统风貌同时产生新的肌理,新的与旧的自然地长在一起,也为村子创造了一处吸引游客的新风景。

        在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建设时代背景下,建设美丽乡村在全国方兴未艾,其顺利推进能够缩小城乡差距,消弭城乡二元结构,是逐步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

        农村建设要立足人居,追求安居,要特别注重乡村建筑规划和人文环境的时空特点,要把当代元素和村民现代生活需求同原有传统乡风民俗、古典建筑、碑、坊、亭等乡村历史文化有机融合。这些年,我们在一些地方看到一排排整齐有序的黄砖红瓦的“现代农村别墅”,亮丽光鲜,十分气派,但不少建筑以牺牲大量的耕地、林地为代价,而且一些建筑华而不实,附属功能不全面,配套设施不完善,脱离了人们的合理需求和居住诉求。在农村建筑规划中,还要避免盲目学习城市建筑设计。尽管农村建筑及布局与城市住宅区存在一些相似相通之处,但更多的是农村独具的功用和生活特点,要宜农、宜人,体现乡村特色和地域特色。

        建筑不只为构造,设计不只为造型,建筑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对人的尊重,是让生活在其间的人们安居。

    物理构建 在设计中传达人性的善意

        每座传统建筑都拥有平凡而独特的生活记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里,多少人将时光留在了这里。当你走进这些院落,静静感受时光的记忆,那些生活的味道,融进空间的悲欢。每一个老建筑都有自己的特色,没有两座老建筑是完全相同的。做设计需要耐心地观察、聆听,然后做出决策,保持属于老建筑的历史记忆,不应该盲目、模式化的翻新。老建筑就像一位老人,历经岁月的洗礼,饱含丰富的故事。设计师应该尊重他、虚心向他学习,并在新与旧之间寻找和谐、共存之道。比如现在建筑学界正在提倡的向农村学习、向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学习。众所周知,中国的乡村建筑基本上都不是由建筑师设计的,但这些建筑却有很多的自身优势,比如地域特色、自然生态、可持续性等等,这些概念其实是建筑本体的基本原理,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运用了而且做得很好,只不过现在被遗忘了,我们应该运用当代的技术手段去重新诠释。

        好的设计应该是在适合的条件下做合适的建筑。现代建筑有时一味追求“新、奇、怪”,从建筑学的角度而言舍本逐末。“新、奇、怪”建筑背后充满了商业诉求,当建筑被标签化、符号化、图像化,人们自然无法与这些建筑产生有效沟通。其实不一定非要用奇怪的造型来吸引眼球,设计师可以做一些真正让人沉浸其中的有情感的建筑,因为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的层面去考虑问题。设计师需要对时代和社会的思考与判断,要明确自己追求的方向,才不会被快速流变的图像消费世界所影响、所绑架。

        设计从表现形式上来说,其实是造型创作活动。无论设计的概念如何,最终都要以形式化的产物呈现。但从思考过程上来说,单纯的从造型进行设计,是很难产生什么新的形式的。因此设计的重点并不在于创造一个造型,而是围绕具体问题和限制条件,整理各种关系,并在关系的设计之中营造出空间的感受力。包括新与旧的关系、内与外的关系、人工与自然的关系、身体与空间的关系等等,都可以增加这种空间感受力。当一个建筑空间与在其中人的生活完美结合起来,人们就会获得心情的放松和官能的激动。

        我常常提醒自己,设计不是为了好看,它是为了安居,让人们更美好地生活在其中。

        (作者:韩文强,系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