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3月31日 星期六

    生命的许诺

    ——看民族歌剧《有爱才有家》

    作者:刘恩平 《光明日报》( 2018年03月31日 05版)

        歌剧《有爱才有家》剧照

        【文艺观潮】

        冬去春来,“刘德芬”肯定不曾想到,她会从江苏的中国歌剧节,一直走到北京的全国优秀民族歌剧展演,伴随着两场白雪,唤来姹紫嫣红。 

        歌剧《有爱才有家》是一个生命的许诺。

        刘德芬是“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生前曾为湖北荆州公安县麻豪口镇福利院院长。“最美公安人”的颁奖辞称:“她是无臂孩子的双臂,她是偏瘫老人的拐杖,喊一声丫头她就成了女儿,扯一下衣襟她便成了妈妈。她一辈子走不出那座乡下的福利院,因为在那个特殊的群体里,抱团取暖她就是火,生火做饭她就是家!”她是100多位孤寡老人的女儿,也是45个孤儿弃婴的妈妈。就是那一声喊,一声应,这位普通的农村女性,投身养老育孤福利事业23年。

        其实,刘德芬何尝“完美”?恰是人世有缺。我们要放下身段去看这出戏,艺术家们也放下身段去塑造了“刘德芬”。胡应明的剧本没有一句豪言壮语,王原平的音乐拨动着乡土情怀,邓德森的导演洗练流畅且开合有度,刘丹丽的表演质朴自然而细腻动人。从疯婆婆误把刘德芬认作女儿,到刘德芬毅然收养无臂弃婴;从刘德芬为疯婆婆梳头,到最后女儿为刘德芬梳头;从约定两年后放飞护工杨帆,到兑现洪水后重建家园;从为抚育孤儿成才的日夜奔走,到为孩子们和自己获得荣誉的倍感珍惜……从这些细节里我们感知,在那个动乱年代,刘德芬因受父母的政治“牵连”,所遭遇的生死悲剧,她曾活得何其卑辱、何其沉默。

        于是,那一回“认母”、一回“认子”、一摞“奖状”、两次“承诺”、三次“梳头”,特别是刘德芬毕生对“干净”的追求,奏出了生命、自由与尊严的深层主音。直言之,正是无可逃避的童年“失亲”,与成年后永不停息的以爱“补天”,编织了“刘德芬”的性格命运,完成了她对自我的期许与成全。

        不同于西方正歌剧、大歌剧之神话传说、英雄传奇的瑰玮跌宕,《有爱才有家》因其题材的世俗性、音乐的民间性、唱白的自由性,以及剧中这一特殊群像间产生的谐谑性,糅合着喜歌剧、轻歌剧、抒情歌剧的风貌,采点串珠,娓娓道来,以散文诗风格勾皴晕染,递次披沥,连缀起主人公负重前行的23年。该剧从中国戏曲美学中汲取滋养,以擅长抒发情感与表现诗意的“关目”来结构情节和敷设情境。作品既无宣教命谕,也无故作慷慨,更无施舍同情,以平常心作平视观。雨落心头,莲花自开。

        故而,“刘德芬”的情感缺失与“泛爱”贯注,个人担当与社会处境,此种内向化的对比冲突,而非外向化的对峙冲突,赋予了全剧的关目式演进和散文诗吟咏。长河遥涉,追光蹑影,这实是中国传统抒情艺术的涛声相应。

        悲喜交错,举重若轻,粗朴与润泽相生,凡性与诗性交融。歌剧本自舶来,《有爱才有家》跃动着民族艺术的心弦。

        没有思想的作品,有灵魂的剧场会吝啬哪怕一张席位的留予。虽则“尽善尽美”,但是“善”若失了“真”,必不“美”。唯其“真”,方可照彻普世人心最深邃、最柔软、最痛苦、最渴求之处的熹光。《有爱才有家》的“刘德芬”虽有心灵创伤却夫妻子女皆全,她没忘记也要给孙子过个生日,没有强迫风华正茂的员工杨帆留守一辈子。这个“低纬度”的“刘德芬”获得了远甚于“高纬度”英模的真实、感人和可信。

        2017年文化部开始实施“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有爱才有家》是首批9部重点扶持剧目之一。什么是艺术民族性的独特内涵呢?简单地说,那就是其不可替代的美学和思想基因。《有爱才有家》在艺术样式、音乐情感与价值申发上,做出了歌剧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努力。

        (作者:刘恩平,系戏剧导演、研究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