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3月29日 星期四

    冰川科普摄影展

    关注日渐消失的人间净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瑟 本报见习记者 周世祥 《光明日报》( 2018年03月29日 09版)

        “谁记得我们新疆有多少条冰川?”

        面对参观的人群,讲解员阿依帕提曼·阿布力米提问道。

        “我记得,有18311条。”新疆教育电视台的“小记者”王同学抢先答道。

        日前,由新疆科协和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生地所)联手打造的“关注日渐消逝的人间净土——冰川”科普摄影展在新疆科技馆与广大观众见面。40幅作品均从生地所高级摄影师范书财历经20年时间高空拍摄的300多张有关冰川的照片中选取。许多照片都是第一次与观众见面,引起人们极大兴趣。

        冰川,这个在许多人眼中属于中学地理课本记忆的名词,这种属于景区观景的自然景观,再次走进人们的视线。它究竟与人们生存的环境有怎样密切的关系?现在又面临怎样的问题?

    蔚为大观,得天独厚的新疆冰川资源

        “观看所有的照片,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作为此次展览的文字策展,生地所的刘瑛这样说起照片带给自己的视觉感受。

        的确,在山体的顶端,那一条条白色的条带,会带给人力与美的感受。

        冰川同季节性消长的积雪不同,其形成也是“集天地之精华”的产物。随着外界条件和时间的变化,雪花落到地面会变成完全丧失晶体特征的圆球状雪,被称之为粒雪,这种雪就是冰川的“原料”。雪花变成粒雪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粒雪的硬度和彼此之间的紧密度不断增加,大大小小的粒雪相互挤压,紧密地镶嵌在一起,其间的孔隙不断缩小,逐步形成了冰川冰。冰川冰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山坡慢慢延伸,颜色也随之改变,就形成了冰川。

        “冰川面积很大,覆盖范围也广。从乌鲁木齐市区都能看到博格达峰的冰川,你看分布面积多大,所以给人很大的视觉冲击。”说起冰川作为地理景观的美学特质,阿依帕提曼·阿布力米提兴奋地说。

        新疆处于中纬度西风带,山脉平均海拔较高,地理条件的特性为新疆冰川资源的丰富奠定了基础。据统计,新疆的冰川集中分布在天山、昆仑山和阿尔泰山,约占全国冰川总储量的46.8%。2006年起科技部进行的“中国冰川资源分布及其变化调查”显示,新疆的冰川资源还有着分布范围广、大型冰川尤为集中等特点。中国22条面积大于或等于100平方公里的冰川中,有14条分布在塔里木内流区,而最大的音苏盖提冰川就在乔戈里峰的北坡。新疆除克拉玛依市无冰川分布外,其他13个地州市都有冰川分布。

        冰川对于新疆来说还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作为地球的“固体水库”,冰川对河川径流起着重要的补充和调节作用。尤其是在较为干旱的新疆地区,冰川融水占到地表径流量的近三分之一,是天山南北广袤绿洲最重要的水源保障和命脉,被称作“生命之泉”。

        我国冰川研究专家、中科院寒旱所副研究员王飞腾告诉记者:“冰川给流域提供水资源的贡献,可不止这三分之一。冰川补给很稳定,可以保证河流一年四季不断流。此外,冰川还有冷凝作用。冰川上常常是云蒸雾绕的,它汇集了水汽,增大了流域降水量,对整个流域的气候环境都有影响。”

    消逝迅速,难以预估的环境改变

        摄影展现场有一幅照片格外引人驻足,那就是“冰川干尸”。这张照片是范书财2003年在巴音布鲁克大草原上航拍森林覆盖率的图片时的意外收获。画面上是一个巨大的、干枯的“舌头”——不见白色的冰舌,只有灰色裸露的山体,从画面中的高海拔的白色区域伸向较低海拔的绿色区域。许多观众看了才知道,这就是消逝的冰川。

        还有一组对比照片更能说明近年来冰川消逝的速度之快,这就是离乌鲁木齐市仅120公里的天山一号冰川。同一位置取景可以看出,当年硕大的冰舌也只剩了细长的一条。一号冰川形成于第三冰川纪,距今已有480万年的历史。最近的观测数据显示,在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间,冰川东西两支分别退缩6.3米和7.2米,其中西支退缩速率为1993年天山一号冰川分裂以来的最大值。

        多年来在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的高空进行航拍,范书财收集了大量冰川现状的一手图片资料,很多都是在无人区拍摄的。他说:“如果不是亲眼看见,人们永远也不知道新疆的冰川消退得有多厉害。很多地方,我隔一年去拍,冰川的差异就非常大了。”

        范书财见证的只是新疆乃至全球冰川变化的一个缩影。冰川研究专家指出,导致冰川消退70%的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如果按照目前的升温速度,极端情况下再过50年,天山一号冰川就消失了。而新疆有18311条冰川,其中超过60%的冰川体量小于天山一号冰川,体量越小的冰川消亡速度越快。这就意味着,极端情况下,新疆60%的冰川也许将在50年后从地球上消失。

        冰川大量消失的直接后果是对河流的补给调节作用消失。这必将影响到人们赖以生存的水源供给,也将打破地区生态平衡,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不仅如此,冰川的快速消融还会改变当地的地貌状况,引发其他灾难性后果,比如冰川泥石流、冰湖溃决等,甚至危及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2015年5月5日,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境内公格尔九别峰北坡的克拉牙依拉克冰川发生跃动,约1.5万亩草场被冰体掩埋,70户牧民房屋受损。

    保护冰川,每个人都应从自身做起

        治病要先找到病因。王飞腾表示,全球变暖是冰川加速消融的主因。另外,过度放牧、过度垦荒、不合理建设基础设施、采矿等活动带来的地表裸露等人为因素都可能使冰川“变脏”,使其反照率降低,易于吸收热量,从而加快它的消融。

        面对这些“病因”,留给人类的选择是减少碳排放量和温室气体,避免对冰川的人为“打扰”。

        为了遏制冰川加速消融的趋势,新疆已全面取缔了冰川旅游,并在天山一号冰川区域内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减缓冰川衰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还实施了天山一号冰川保护区域建设项目,总面积约947.68平方公里,地跨三个县市,以此全力保护天山一号冰川区域内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

        “冰川对温度的变化最为敏感。”王飞腾说,而要控制温室气体、降低碳排放,首先需要全球的通力合作,如《政府间气候变化公约》的签订。碳排放量的制度化,才能确保到本世纪末升温控制在1.5℃内。最关键还需要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关注点点滴滴的行为,例如少开一天车、少用一次性餐具、夏天适当调高空调温度等等。冰川未来的命运,也许就掌握在千万人的日常“小事”中。

        阿依帕提曼·阿布力米提讲解时说:“我们大家的点滴行为都可能影响到冰川。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让公众了解、关注冰川,唤起他们对冰川保护的意识,让冰川永远成为人们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本报记者 王瑟 本报见习记者 周世祥)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