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原文 悟原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句话为今后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首先需要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在笔者看来,要领会这句话的意思,至少要考虑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
第一,要全面、科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和传承的一切文化的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指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文化,这些文化往往也是长期发挥正能量的文化。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形成并长期存在的文化,并不都是优秀文化。有些文化在创造之初或许具有进步意义,但随后逐渐演变为代表腐朽没落势力的文化,失去了进步意义;还有的文化事项,历史上曾经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是由于无法适应新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条件,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更有一些文化,以今天的价值观看,从创造之初起,就是以压制人性、反人道为导向的,它们也不属于我们所说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
今天,当我们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指的是中国各个民族所创造和传承的优秀文化。从范围上说,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等;从民族属性上说,包括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从阶层属性上说,包括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精英文化和草根文化;从传播形态上说,有书面文化和口传文化等。
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一系列论述来看,笔者认为,十九大报告里强调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的又一次强调,而且特别提到“创造性”和“创新性”这两个特性,提到“转化”和“发展”这两个归旨。
第二,为什么要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有人会问,我们身处21世纪,这是一个高科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飞速发展的时代,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社会组织管理方式。传统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远离我们日常生活的“遗产”,真的有必要在今天保护、弘扬和发展它们吗?
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这个问题牵涉的环节很多,只能究其大端,简要说明。
传统文化是人民大众在千百年历史进程中经过长期实践发展出来的成果,是他们智慧的结晶。他们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今天还有很大的学术、文化、艺术、情感等价值。仅举几例以示: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中,包含大量有积极意义的成分,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和解释自然与人类自身仍有进步意义;传统的文学艺术创造中具有永恒魅力的仍不在少数,今天依然是重要的美育资源;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工艺技术、社会组织方式、民俗传统等,是形成我们的历史认同感的重要基础。
第三,既然历史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如此多方面的价值,为什么还要对它们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笔者想到这么几个方面:一则,文化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着历史的进程,随时发生着或快或慢的、时显时隐的、这样那样的变化,有时候是文化的内在特质发生变化,有时候是外在表现方式发生变化,还有的时候是人们对特定文化的阐释和解读发生了变化。总之,变化是文化的恒常存在方式,一成不变的文化反倒是不存在的。二则,文化是人们活动的产物,当然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但文化也会反过来作用于人,规范和引导人们按照特定文化的范式而生活。三则,文化是人们有意无意创造和传承的。人们并不总是做文化的奴隶,很多时候还会做文化的主人。人们不仅经常被动地接受特定文化,也往往会主动地改造文化。历史上众多的改革乃至革命,都是试图推翻旧事物建立新事物的努力。四则,文化的转化和发展,在许多情况下是自发完成的。一个文化事项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新的属性,就是一种转化。今天,人民大众作为文化的持有人和实践者,被新时代的条件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那就是积极能动地推动文化的变革和创新,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的发展机会,让文化事业在新时代获得更大的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只是一个号召,不止于停留在纸上、存活在人们观念中的尚不可及的远景,而是在火热生活实践中随时随处发生的充满活力的时代大潮。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带来了无数新的契机和新的可能。例如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景观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大数据、海量存储、便捷搜索等,带来新的学术维度和新的学术生长点。各领域之间亘古未见的广泛合作和交互影响的时代已然来临。以笔者比较熟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而论,其历史轨辙、现实遭际、地方知识、美学品格、传承规律、实践方式、社会功能、文化意义等,都在通过迥异于传统的方式和平台,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和广度传播和接受。声音、文字、影像、超文本链接、云技术等,即便没有取代传统非遗的存在方式和传播方式,也已经成为非遗传承和传播的新业态、新走向。能够大为便捷地接触到非遗,就为人们的学习和欣赏、继承和发展、改编和创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转化和发展的成功事例很多。在艺术领域,可以举出改编自传统故事大获成功的影视作品;在商业转化领域,可以看到传统习俗信仰与当代生活的对接,如招财猫的传统说道就借势宠物消费潮流形成商业热点,如传统刺绣工艺大踏步进入高端时尚设计等,都是眼前随处可见的事例。人们在享受舒适便捷健康的当代产品和服务时,没有失去历史连续感,没有失去文化基质的承传、文化养分的汲取,以及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确立。
(作者:朝戈金,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