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笔谈】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春天来了,各种本地的树木草丛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顽强地生长出来,写意成诗人笔下醉人的别致春景。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本土植物被一些人视为大煞城市风景的障眼之物,个别城市对它们并不待见,甚至将其当成绿化的天然敌人。
有的城市往往挖掉这些本土植物,引进外来物种,或移栽大树、广种草坪。移植名贵树木和花草,不仅不易存活、耗费大,还会破坏原生植物的多样性。据媒体报道,南方某海滨城市耗资800万元在两条道路旁种植罗汉松,平均每棵单价26万元。罗汉松通常由浙江、福建、广东等地从日本进口到国内销售,光运费就要十几万元至二十万元。且不谈高昂的购买价,仅仅后期的维护成本就不可小觑。
本土植物在当地生长多年,适应气候、土壤等条件,无须专业人员养护,能减少日常维护的费用和用水用肥。不少国家早已告别单一人工草坪或种植娇贵的名贵花木,而是让本土植物回归城市,从而为当地带来生机盎然的特色植被景观。例如,英国曾是欧洲建造直线型、平整型和异国植物园林的发源地,而现在很多城市则把绿化转向了恢复乡土植物种类。可喜的是,在我国,一些地方已经意识到城市绿化的这一情况,开始尝试修剪土生土长的“野树杂草”,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例如,长沙市将新城区一些路段的本地树草全部修剪造型,“雕琢”成错落有致的原生态景观,令人赏心悦目。据悉,当地一共完成了30多万平方米的树草塑型,经费支出却只有2.64万元。
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独特品位,这些品位既来自人文,也来自自然。显然,展现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靠的不是“千人一面”的平整兰草坪、景观树或高大林木,而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地植被种属。因此,城市绿化,不妨因地制宜,综合考虑绿化的经济性、适宜性与可靠性。相关政府部门和职能单位不妨将更多精力用于挖掘本土林草资源上,优先利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和花草,避免片面追求“高大上”而“水土不服”甚至是反季节的“花瓶”植被。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城市绿化是一门科学,开展城市绿化工作需要割舍利益,放下功利心,以科学规律和实际效果为最高准则。
眼下春回大地,又到了植树绿化的大好时节。各地应加强对城市本土植物的综合管理,将其直接列入城市绿化选项,增加城市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结构功能稳定性,以节约景观建设成本,形成健康、自然的生态系统。此外,在为城市“造绿”的同时,也要防范“绿化奢侈”和“绿化腐败”造祸,少一点功利思想和浮躁心态,让城市绿化真正地为城市增绿添美。
(作者:李学辉,系湖北省巴东县环保局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