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代表通道”如约开启,10位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站到台前,谈民生、传民意。这是继设立两会“部长通道”“委员通道”后,全国两会的又一次创新开放之举。这也意味着,人民大会堂的“发声通道”实现了全覆盖。
一条小小的“通道”,为何会引发如此巨大的关注?
记得几年前的“部长通道”——记者靠“拦”和“堵”抢新闻,现场秩序混乱,抢到的新闻不解渴。如今,“部长通道”一年年开放有序,成了全国两会的“标配”,部长主动站到发言席前,直面媒体,回应关切,把成绩讲透彻,把问题说明白。
有了“部长通道”的成功经验,“代表委员通道”更有理由值得期待——代表委员越是走到台前,就离人民越近;代表委员越是唱“主角”,民声就能放得越大,民心就凝聚得更紧。
事实上,两条“通道”的先后开启,好声音不断,引来点赞声一片。人们用心倾听这些新时代的奋斗者,讲述改革开放40年巨变,展望“奋进新时代”,从这里读懂中国,看到未来。
小小“通道”,承载的是万众期待,彰显的是新时代开放的新气质。“通道全覆盖”,奏出了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交响,向全世界传递出更加生动、立体、自信的中国声音,让世界倾听中国,感受中国发展脉搏。
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这些不同寻常的时间节点,让今年全国两会广受关注。而此时推出“通道全覆盖”,不仅是一次打破信息阻隔、疏通民意管道的创新之举,也在一定程度上呼应“将改革进行到底”“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的决心和自信。
在接下来的会期中,还将有两场“委员通道”,多场“代表通道”。在这里,接受采访的代表委员将涵盖不同领域、不同地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许多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将在这里得到回应或者讨论。
期待“通道”传出更多的好声音,更多的精彩故事。
(本报记者 吴晓杰 徐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