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28日 星期三

    国家强 经济体系必须强

    ——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昌林

    作者:本报记者 张翼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28日 08版)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权威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昌林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系列讲话,具有突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创新性,是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要进一步深化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经济体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物质基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这一“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如果转得快、转得好,就能顺利完成工业化进而实现现代化,反之则会阻碍现代化进程。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经济体系,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近年来经济体系发展表现出诸多不适应。一些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针对这种情况,迫切需要推动经济体制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王昌林分析说,目前,我国产业体系不能适应消费需求的新变化,一些传统产业严重供大于求,高品质、高性价比、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新旧产业接续和转换困难;经济“脱实向虚”问题比较突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协同性不够;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经济体制不完善;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仍然较大,收入分配机制不完善;就业观念、劳动力供给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

        王昌林指出,当前国际产业格局、经济格局正在孕育深刻变化。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采取有力措施吸引高技术制造业和中高端技术制造业回流,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出台措施吸引产业转移。同时,以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各国的比较优势和经济分工格局。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必须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特别是把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王昌林表示,从我国现实经济基础看,我国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已经有了良好条件。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我国的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市场机制、宏观调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发展新阶段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路线图”和“施工图”已经绘就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了全面部署。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一步作了重要论述,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确立了‘路线图’和‘施工图’。”王昌林指出。

        这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以及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王昌林认为,“这些重要论述,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就每个体系建设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这些论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和把握,在下一步工作中进行深化和细化,认真贯彻落实。”王昌林强调。

        首先,它覆盖了经济活动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既强调要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全面开放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也要求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和现代市场体系。其次,它覆盖了经济活动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不仅包括产业、区域和要素等层面,而且包括绿色发展、政府监管和市场机制建设等方面的要求。最后,它不仅指明了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发展方向,而且还强调要推进经济体系协同发展,形成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蓝图已经绘就,当前关键是要抓好落实落地。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技术先进的经济体系,是充分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经济体系。”王昌林告诉记者,必须着力建设协同发展产业体系,实体经济是“肌体”,科技创新是“筋骨”,现代金融是“血液”,人力资源是“基因”。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是最为重要的“四大支柱”。

        如何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王昌林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要推动政策转型。目前我国的政策体系主要是适应过去高速增长阶段的,随着发展阶段的转换,需要推进政策转型,包括产业政策、区域政策、财税政策的调整和转型。比如,产业政策要更加注重培育中小微企业,加强关键技术的突破,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等。财税政策要更加注重结构性改革,提高投入效率,加大对科技、教育、创新、脱敏攻坚等领域的投入。

        二是要推动体制机制转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转向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建设。要针对制约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推动产权制度、要素市场化、服务业开放、政绩考核等方面体制的改革,务求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是要制定实施一些重大行动计划。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坚持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原则,需要抓一些具有牵一发动全身、事关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全局的大事,制定行动计划。比如,可考虑围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方面,制定一系列的行动计划。

        (本报记者 张翼)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