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26日 星期一

    科研永恒 风范长存

    ——追记著名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家赵守训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26日 08版)

        赵守训。资料图片

        【追思】

        除夕之夜,一位老人走完了他95年的岁月,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老人名叫赵守训,是中国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一个月前,他还在病床上关心着中国药科大学新上马的一个药学研究。谁也没能料到,赵守训走得这么急。

        初春的金陵,冬寒渐退,暖阳微旭。南京殡仪馆内,赵守训的亲友、同事、门生从四面八方赶来奔丧,向这位把一生奉献给中国医药事业的老先生告别。

    格物穷理 勤奋铸就经典

        还是那间办公室,还是那个老旧的保温杯,还是那一摞摞纸页泛黄的手稿……这几天,赵守训生前所在的学院——中药学院办公楼内,他的同事、中药学院副院长谭宁华在这里驻足。

        “一直到93岁,赵老还坚持每天来这里办公,最少保证3个小时的工作量。”谭宁华缓缓翻开赵守训办公桌上的书籍,上面密密麻麻布满了他标注的字迹。

        “这是赵老编撰的第一本专著,在学术界影响深远。”谭宁华捧着一本《生药学》回忆道,新中国成立前,学校生药学使用的都是外国教材,就连选用的中国药材,其名称用的也是拉丁文。“当时学校鼓励教师编写符合国情的教材,赵老毅然接下了这个重担。”

        此后,赵守训放弃全部节假日,加班加点,埋头学习,撰写书稿。“多少个夜晚,全校只有他的办公室彻夜灯火通明。”谭宁华说。功夫不负有心人,20世纪50年代,赵守训将多年的心血与徐国钧教授编写内容合并整理,1958年正式以《生药学》为名出版,成为中国第一本以化学成分编类的教材。

        凭着“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钻研功夫,70余年来,赵守训先后开展60余种中药资源品种的化学成分系统研究,在异喹啉生物碱、乌头类生物碱及三萜化学领域取得突出成果,发现新化合物200多个,先后荣获国家及省部等各类奖项10余项。与此同时,他还主力编纂了《药材学》《中草药化学》《中草药学》《中药辞海》等影响深远的著作,对中药、天然药物及其化学学科的建设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如师如父 才德长存世间

        在中国药科大学,赵守训的才德有口皆碑。同事朋友有事相求,他向来慨然应允;后辈朋友乃至素昧平生者上门求教,他总是倾囊相授;违背原则的事情,他一概不予。宽厚内敛、清廉坦荡是周围人对他的一致看法。

        “老师的办公室极为简朴,最醒目的就是整排书架和桌子上堆放的中外药学专著和资料。”赵守训的弟子丛晓东回忆,凡经过老师研读和审阅的书刊,里面都加有许多标签,上面写着勘误、注释和心得。“他常常教育我们,要用审视的眼光读书,既要从中获取新知识,又要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赵守训的这番话也让丛晓东养成了“边读书边标记”的好习惯。

        “名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丛晓东说,恩师教会他的,不仅仅是严谨的治学态度,还有高尚的道德品行。

        躬耕于教,育万千桃李。如今,赵守训门下的弟子们,有的被邀请加入了美国科学协会,有的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还有的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遍布世界各地,共同支撑起中国药学界的未来。

    父爱如山 奉献汇成丰碑

        回想起上个月在家照顾父亲的一幕,赵守训的儿子赵群华仍然难掩悲痛。

        “我父亲把一生献给了药学研究,即便卧病在床,心里还牵挂着学生们的研究进度。”赵群华回忆,在生命的最后几天,躺在病床上的父亲常常双目紧闭,痛苦得说不出话来,只能用纸笔写下自己想说的。“因为没有力气,他的字我们也看不懂,后来才发现他写的全是学校里的事情。”

        类似的场景,赵群华早已习惯。在子女眼中,正是父亲严格对待工作、对待科研的态度,才成就了他们的今天。

        在女儿赵菁华眼里,父亲是他们做人的榜样。20世纪80年代,赵守训在编写《中草药学》时,收集整理了许多有关中药化学成分的卡片。但当他得知兄弟单位要撰写其他相关专著时,毫无保留地将这些资料赠予编委会。“父亲常常教导我们,对待学习与工作既要求真务实,更要无私奉献。”

        树人百年留美誉,才德千载存世间。在无数同事、弟子、亲人心里,赵守训并没有走远。金陵城内,迎春花正热烈地盛开着,抬头望去,生命中的又一个春天已经悄悄来临。

        (本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