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24日 星期六

    海拔5000米的团圆

    作者:本报记者 万玛加 本报通讯员 马文 周悦翔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24日 03版)

        【春运进行时】   

        2月8日凌晨4时30分,经过近15个小时的长途跋涉,记者乘坐的Z917次高原列车缓缓停靠在了海拔4780米的青藏铁路布玛德车站。列车外零下20多摄氏度的低温让“全副武装”的记者不禁打了个冷颤,伴着高寒缺氧引发的头痛,铁路工程车继续载着我们驶向青藏铁路雁石坪信号工区,去探访一对90后铁路小夫妻。随行的高原铁路人介绍,这里就是中国铁路的“至高点”——青藏铁路唐古拉站区。

        这对90后小夫妻名叫张宏宝和尹冰,2013年大学毕业后,他们来到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工作。丈夫张宏宝老家在广东省梅州市,妻子尹冰来自湖南省永州市,从海拔不足百米的内地来到海拔5000米的唐古拉山,工友们常常戏称他俩是“一步登天”。

        “调度命令提示今明两天唐古拉站区有降雪,要加强对沿线融雪设备的检查维护……”8时30分,记者初见张宏宝,他操着南方口音的普通话向同班工友传达调度命令。他所在的雁石坪信号工区承担着沿线海拔4680米的塘岗至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区间6个车站的信号设备维护任务,每天要在规定的“天窗”检修时间内,对CTS转辙机、融雪设备、信号设备进行徒步检查,及时更换作用不良的各类信号设备。

        “2013年刚到这里时特别不适应,走路就像踩棉花,每天头痛流鼻血,经过很长时间自己才逐渐适应了雁石坪的环境。”谈起初上高原的感受,张宏宝说那段时间真是“魔鬼训练”。经过高原寒风烈阳4年多的“雕琢”,这个广东娃白皙的皮肤变得黝黑了许多。

        妻子尹冰在环境和条件较为优越的格尔木电务段车载设备车间工作,她所在的质量分析工区,担负着往返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区段的135台机车和18台轨道车的车载设备性能参数分析任务。“一个夜班下来要连续工作14个小时,我和同事至少要完成80多台机车设备的分析,处理300余条设备信息。”这个1990年出生的湖南妹子说起话来麻利泼辣,“春运期间进出库的机车更加密集,分析任务也更加繁重,忙起来的时候连口水都顾不上喝,一个夜班下来,看东西眼睛都是花的。”

        2017年6月,张宏宝和尹冰喜结连理,通过努力这对新人在格尔木市有了自己的小家,他们决心扎根高原。今年春节,张宏宝要在工区值守,两人都不能回老家和亲人过年。得知这一情况,车间领导特意安排尹冰赶在春节前,带着年货去雁石坪信号工区和张宏宝团圆。

        对尹冰来说,这是一次期盼已久的团圆,张宏宝和尹冰自参加工作以来,每年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3个月,尹冰做梦都盼着和张宏宝见面。而对于张宏宝而言,这次团圆充满了惊喜,他事先并不知道车间会安排尹冰来雁石坪看望他。

        “来工区看到他的那一刻,我眼眶瞬间湿润了,在这样艰苦的地方上班,无法想象他是怎么度过的,很心疼他,又特别佩服。”尹冰说她在雁石坪工区每天也是头痛难忍,深深体会到丈夫的不容易。

        在这里坚守和团圆,是这个“天路”之巅工区职工最真实的写照。

        (本报记者 万玛加 本报通讯员 马文 周悦翔)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