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22日 星期四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加速到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颠覆性技术正在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我国面临赶超跨越引领的新机遇。全球科技创新看中国,中国科技创新首先看北京和上海——在2016年7月,《“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印发,明确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领头羊”,2017年,北京、上海的科技创新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创新经验?本期周刊聚焦——

    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如何迈向全球高峰

    作者:本报记者 袁于飞 颜维琦 曹继军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22日 13版)

        2017年11月15日,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浦东再次试飞。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北京2017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上的智能机器人。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北斗三号卫星发射前调试。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三重简并费米子,研制发射北斗三号卫星,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2017年,以北京、上海等创新高地为代表的中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踏上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不仅取得了一大批国际领先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创新人才、创新产业聚集效应也很明显,从创新高地迈向全球创新高峰。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基础研究涌现出一批重量级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在实体空间中,材料总是表现出长、宽、高3个维度,当这些材料逐渐地变薄变细变小,在某一维度或全部维度的尺寸足够小时,就会在力学、光学、磁学等领域具有特性,可能成为智能的“低维材料”。而低维纳米碳材料,就是“低维材料”的“佼佼者”,被认为最有可能替代硅材料,在信息、传感、显示和存储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2018年2月初,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刘云圻院士主持的“低维纳米碳材料的可控生长及其电学性能研究”项目,获得了北京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我们的项目属于基础研究,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和支持让我们有机会脱颖而出。”刘云圻院士介绍,低维纳米碳材料的可控制备、形貌和性能调控是实现其应用的前提和基础,他们突破了传统固态金属催化剂生长石墨烯的研究思路,开辟了基于液态金属催化剂生长高质量石墨烯的新方向,促进了大规模、高质量石墨烯制备技术的发展,该项目仅发表的SCI论文就有50余篇。

        2017年,因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北京像刘云圻院士这样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学家为数不少,涌现出一批重量级原始创新,特别是在纳米材料、蛋白质化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比如,在全球首次发现三重简并费米子,为固体材料中电子拓扑态研究开辟了新方向;率先完成酿酒酵母12号染色体的设计与人工化学合成,有助于生命设计和再造。

        因此,在英国《自然》杂志刊登的“2017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行中,北京在全球500个科研产出城市中居于首位。

        同样,因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研发投入加大,上海在基础科技领域也出现了重大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比如构建针对多光子“玻色取样”任务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首次发现人类Piwi基因突变可导致男性不育……据统计,2017年1至11月,上海科学家在《科学》《自然》《细胞》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2篇,占全国总数24.1%。

    把握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的趋势,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

        2017年,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共同的特点就是把握了新一轮产业革命大趋势,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大批创新企业走向世界。

        “北京的‘独家兽企业’(一般指估值达到10亿美元以上的初创企业)已达到67家,仅次于硅谷,全球第二。”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介绍,近年来北京把握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成立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如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石墨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平台等,一批高成长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在北京脱颖而出,促进了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有力支撑了北京高精尖经济的构建。

        比如,周少雄教授主持完成的“国产非晶带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开发及工程化”项目,成果开发了基于国产非晶带材的配电变压器和高效电机,打造了北京非晶新材料产业高端产业链,打破了国外长期的专利壁垒和市场垄断。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北京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万余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全年总收入预计超过2.2万亿元。

        2017年,上海聚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力: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在上海成功首飞,标志着我国具备了研制现代干线飞机的核心能力;集成电路“910”工程上海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先进封装光刻机、刻蚀机等战略产品销向海外,全球芯片设计10强中有6家在上海张江设立了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填补国内空白……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

    探索与国际接轨的科研管理与运行机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北京,是各类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密集区。为了激发创新人才的智慧,北京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出现了“脱胎换骨”的新变化。例如,北京改革职称论文一刀切问题,全面推行职称评价代表作制度,并开设了人工智能、创意设计等新兴行业评价体系,鼓励科研人员采取兼职、在职创业、离岗创业等6种方式创新创业。

        “世界一流人才是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我们希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许强介绍,北京市2017年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的同时,也在探索与世界接轨的科研管理与运行机制,吸引人才和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比如北京通过出入境便利化改革试点,为662位外籍人才办理“绿卡”。同时,北京聘请哈佛大学谢晓亮、斯坦福大学张首晟等16位科学家为“中关村海外战略科学家”,累计吸引和培养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8人,“千人计划”专家1658人,“科技新星”青年科技人才2275人。

        “上海也在加快构建更具全球竞争力的人才集聚制度,2017年新增两院院士共计13人,创12年来历史新高。”据上海市科委主任寿子琪介绍,国务院授权的10个方面先行先试改革举措,有8个方面已在上海落地或取得重要进展,其中外籍人才工作居留向永久居留转换制度已向全国推广。实施两批22条海外人才出入境试点政策后,申请永久居留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增加约8倍。在沪就业创业的外国人达到21.5万人,位居全国第一。

        另外,上海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外资研发中心、民营企业等经济主体参与政府科研项目和研发平台建设,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建设引领型知识产权强市,完善科技创新券等支持政策,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明显进展。

        比如,2017年7月,94平方公里的张江科学城规划发布,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国内重点院校创新资源和成果纷纷布局转移张江园区,复旦大学在此打造科创中心总部,在国际人类表型组、微纳电子与量子、脑与类脑智能等领域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设施;上海交通大学在张江布局建设超快科学中心、材料集成设计与可控制造科学中心、同步辐射肿瘤诊疗一体化研究中心、代谢与发育科学创新平台、网络空间安全创新平台;李政道研究所落地张江,中科大国家量子中心在此建设。

        “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还需要推动上海从‘人才高地’到‘人才高峰’。”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研究员侯定凯说,目前的国际创新人才市场正经历重新洗牌,一些世界排名靠前的高校科研院所不同程度地出现人才外流的倾向,应该抓住这一招引世界一流创新人才的战略机遇,面向若干个战略新兴产业,集中资源开展创新人才及其国际团队的引进工作。

        (本报记者 袁于飞 颜维琦 曹继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