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论语】
近日,国企和民企的关系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波舆论热潮中,“国民共进”观点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所谓“国民共进”,是与此前“国进民退”“国退民进”等观点相对而言的,即国企与民企协同发展、互利共赢。
笔者也支持“国民共进”的观点,只有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才能凝聚发展合力,培育经济新动能。其实,“国民共进”的观点,在当前我国经济亮出的高质量发展底色中也得到了验证。
提起“慧眼”卫星、首艘国产航母、C919大型客机,想必很多人都耳熟能详。这些大国重器的诞生,几乎都离不开国企的责任和担当。2017年,国企营业总收入增长13.6%,274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国企承担完成的一大批国家重大专项成果,很多都已成为国家名片。
再来说说民企。30分钟送货上门的盒马生鲜,刷脸即可支付的天猫无人超市,让人们对阿里巴巴的新零售充满期待。2月1日,阿里巴巴集团公布的2018财年第三季度业绩显示,该季度,阿里巴巴核心电商业务收入达人民币732.44亿元,同比增长57%,云计算、数字媒体和娱乐业等方面实现强劲增长。
除了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百度、京东等一大批民企都在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据统计,民企用近40%的资源,创造了我国60%以上的GDP,缴纳了50%以上的税收,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网购、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许多新业态、新模式几乎都与民企息息相关。
与此同时,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中国联通等一批国企积极引入非公有资本作为战略投资者,募集资金,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也促进了民营资本的发展,给民营资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无疑,这些实践让所谓“国进民退”“民进国退”等言论不攻自破。也充分证明,在市场上,国企与民企并非“零和博弈”,而是能够实现协同发展、合作共赢。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国家工商总局数据显示,至2017年底,全国实有市场主体9814.8万户,其中,企业3033.7万户,个体工商户6579.4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01.7万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激发9800多万个市场主体的活力,是确保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的关键。
那么,应如何有效推动“国民共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要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完善国企国资改革方案,推动国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尤其是在一些投资大、见效慢,民企一般不愿意进入的领域,国企要充分发挥产业协作功能,为民企提供更多机会,带动民企共同发展。
民企具有灵活性高、激励机制优、创新能力强等优势,能为国企改革添加活力因子。所以,要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落实保护产权政策,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充分激发民企活力和创造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信,在两个“毫不动摇”的指引下,“国民共进”必将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
(作者:刘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