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09日 星期五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

    巴蜀人文特质铸就“东坡视听盛宴”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晓东 本报见习记者 冯帆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09日 09版)

        【院团故事】

        “苏东坡的名气很大,那么到底大在哪里呢?从地名上来说,东坡路,东坡乡,从建筑上来说,东坡书院,东坡纪念馆,从菜名上来说,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羹……”大幕拉开,几位“串场人”率先登场,讲起了有关“东坡”的趣闻轶事,引发了观众的阵阵笑声。

        2月7日晚,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创排、国家一级导演查丽芳执导的原创话剧《苏东坡》在成都锦城艺术宫首演,一场“东坡视听盛宴”由此拉开序幕。

        开场前,在舞台的中央静静地摆放着一个古代木质车厢,“轼”就是指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供人在车子颠簸时抓扶。苏轼的父亲以“轼”名之,是希望他能够隐藏锋芒,苏轼却锋芒毕露,做事张扬。然而,苏轼最终成为乐观豁达的“东坡居士”。原创话剧《苏东坡》就讲述了这种变化由何而来。

    漫漫左迁路 拳拳赤子心

        “1079年7月28日是个大热天,苏轼祸从天降。”串场声落,灯光亮起,几名吏卒来缉拿苏轼,宣读圣旨,羁押带走,场面带给观众凄凉之感。这一切的源头来自时任湖州知州的苏轼上任后,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与其政见不同的新党抓住其中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大做文章,故而苏轼上任才3个月,便被解往京师,后左迁黄州,这便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也是苏轼最后20余载人生浮沉的开端。话剧《苏东坡》便从乌台诗案讲起,以苏东坡的宦海沉浮为线索,主要讲述了他被贬黄州、谪居惠州、流放儋州,最终病逝常州的辗转人生经历,呈现出一个乐观豁达、刚正不阿、才华横溢、富有情趣的历史人物形象。

        导演查丽芳说:“这部剧前期筹备历时3年,经历了六易剧本,是因为其选材非常困难,苏东坡人生的每一段经历都能成为很好的故事,任何一种选择都会带来遗憾。而我们选择呈现他最后20年的人生轨迹,是因为他在这期间经历了太多大起大落。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挫折,但不是所有人在挫折面前都能大彻大悟。他的这种人格风采,比李白要豁达,比杜甫要幽默。”

        虽然苏轼宦途坎坷,但是一路为官,转任多地,其命运始终与各地民生紧紧相连,他以热烈的赤子之心和慈悲的文人情怀为民谋利。在剧中,苏轼被贬于惠州时,为了能解百姓之苦,决定为当地百姓修桥,然而,却无法筹措到足够的钱。于是,他主动放下身段,向与他有世仇宿怨的程大人借钱,并且一笑泯恩仇。

        “你在想啥子?”程大人一张嘴说话,便把观众逗笑了。《苏东坡》中穿插着苏轼故乡——眉山的方言俚语,饶有趣味且平易近人,彰显了巴蜀地区的人情风味。此外,剧中还创造性地融入了川剧的“帮腔”和司鼓,以及戏曲中的“串场人”角色,使戏剧与戏曲完美融合,造成奇异的舞台效果。苏轼和“串场人”进行对话,一边上演古人古事,一边穿插着今人今论,实现了戏剧内容和评述的结合。这种手法既是布莱希特开创的叙事体戏剧和戏剧体戏剧的有机结合,也是对川人幽默特性的舞台展现。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党委书记、董事长罗鸿亮谈道:“这样的艺术形式,不仅体现了鲜明的四川特色,突出了巴蜀人文特质,而且还很好地解决了时间跨度久的问题,拉近了观众和舞台的距离。”

    诗词今犹在 精神永流传

        剧中,苏轼的诗词贯穿了全剧始终。被贬黄州后,寄情于山水,在泛舟游于赤壁下时,化身两人,与之对话,感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流放儋州三年,即将北归,充满了留恋和不舍,感慨“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剧末,苏轼回顾一生,嗟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的文学生涯是由仕途波折成就的,在黄州、惠州、儋州这几个一贬再贬的伤心地,苏东坡的思想和诗词文赋却走向了高峰。他的作品中也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而有力。所以苏东坡也这样概括自己的人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如果没有宦海沉浮的苏轼,也就不会有苏东坡现在的成就。众多的挫折让苏东坡更加旷达超然,从而以博大的胸怀来面对一切事物。”罗鸿亮说。“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平民的情怀,这正是‘东坡精神’的核心所在,也是这部剧贯彻始终的内核。”

        剧中苏东坡的扮演者、四川人艺青年演员李东昌也谈了他几个月来扮演苏轼的感受:“苏东坡历经沉浮后对官场和功名的淡泊和对生活的释然让我深受感动。当今,很多年轻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东坡精神’和他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对当下年轻人健康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观众走进剧场可能也会感叹,原来苏东坡是这样一个人。”

        导演查丽芳也认为,本剧并不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戏剧,而是充分利用戏剧假定性的诗意戏剧。创作苏东坡,关键并不是在舞台上展现他的诗文,而是将贯穿诗人一生的气象和诗意呈现于舞台。“我们驻足在他人性闪光和真性情的地方,在有悲有喜的人生经历、有情有义的戏剧故事、有声有色的诗词里,去描绘一个说不完的苏东坡。”

        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教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名誉会长张志烈现场观看了首演,并给予了极大的肯定:“《苏东坡》抓准了‘东坡精神’,而且很好地将川剧这一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融合,可以成为东坡文化的永久保留节目。”

        四川省文化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苏东坡》是2017年四川省启动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以来正式上演的首部话剧作品。近年来,四川省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持续把四川历史文化名人创新工程推向深入,积极推动四川文化繁荣兴盛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本报记者 李晓东 本报见习记者 冯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