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家”对中国人来说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是温暖的港湾,是灵魂的归属,是慰藉,也是信仰。
今年年初,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推出了《谢谢了,我的家》。这是一档以“家庭文化传承”为诉求的季播节目。该节目由敬一丹主持,正在播出的第一季共12期,每期60分钟,讲述了54个不同身份、不同命运的华人家庭故事,通过谈中国家风的价值,传递人间温情,探寻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节目一经播出,便受到观众的广泛追捧,在网络上也引发了大量的话题讨论。
《谢谢了,我的家》首期节目邀请了朱德之孙朱和平、汪曾祺之子汪朗、鲁迅之孙周令飞、边防军人张旭蕾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带领观众一起同前辈时空对话,了解老一辈的生活,一同感悟、学习并传承优秀的家风。
节目中,朱和平分享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有一天,爷爷专门安排炊事员做了一桌野菜加棒子面糊糊,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吃这样的菜,觉得很不好吃。但朱德却很严肃地告诉他们,这样的菜他们长征的时候都没得吃。“爷爷对子女的教育,总是身教重于言传,从生活的点滴中,让我们理解祖屋神龛旁的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和平通过讲述爷爷朱德立德树人、以身作则的故事,点醒了父母长辈家风建设的责任意识,也点醒了“勤俭朴实”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家里的生活是最平常却又真实的,家中的回忆是最简单却又温暖的,就像汪朗在节目里说的,“自己打小忘不了的一句话,还挺俗的,就是父亲汪曾祺穿着一小跨栏背心,站在阳台上,不管不顾地冲着整个楼道,对他妹妹喊‘回家吃饭’。”家牵系着的不仅是血脉,更是那沉甸甸的情谊,一代代文化的传承。也恰是一个‘家’的概念,牵动着全球华人同根同源的心。《谢谢了,我的家》通过一个个家庭,逐渐拼出整个中国人的文化图景,唤起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情感共鸣。来自世界各地的网友受节目的感染,纷纷在评论区中留言互动,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
节目在场景布置上极其简易,一个“时光瓶”、一方“家风博物馆”、一对沙发,这就是节目全部的道具。简单的场景布置让人倍感亲切,就像“家”一样,没有奢华的陈列,有的只是满满的人情味儿。也正因这种简洁的布置,才使得观众将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嘉宾的讲述中,在家庭故事的牵引下,用心去感受浓浓的亲情,体味老一辈人精神的延续。
节目还设有一个特别的环节,即要求嘉宾向家人致谢。“家不言谢”的观念让家人的付出都被视为理所应当。一句看似简单的“谢谢”,却常常被人忽略。团队设置的这个情节,不仅回应了《谢谢了,我的家》中的“谢谢”,更是通过这些榜样的力量,唤起社会对家的意识,激发社会对家的感恩之情。
家是中国人心中感情寄托最深的文化印记。学术概念里,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这些都能在家庭里一一找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只有当一个个家庭呈现出和善美好的风气,国家才可能展现出和谐安定的面貌。
春节临近,无论我们身处何方,对家的深深牵挂,都牵动着我们要回到那个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谢谢了,我的家》在这个时段播出,勾起了人们回家的赤子之心,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上一桌富有年味儿的团圆饭,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也是中国人的信念。
如果说去年的综艺关键词是“文化清流”,那么“家风暖流”已成为今年开年荧屏集中呈现的关键词。近期,包括《谢谢了,我的家》《家风中华》《丝路家训》等一批家风类节目频频登陆荧屏,在传递中华好家风的同时,也带给荧屏前的观众无数感动。
(作者:孙菁文,系本报实习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