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6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刊 第七十三期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08日 星期四

    中外人文交流的新方向

    作者:本报记者 柴如瑾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08日 06版)

        2017年11月9日,在比利时列日大学孔子学院,一对中比混血姐弟在画虾。新华社发

        冯仲平 郭红松绘

        赵可金 郭红松绘

        张骥 郭红松绘

        主持人:本报记者 柴如瑾

        嘉 宾:冯仲平(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赵可金(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张 骥(复旦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还必然是文化意义上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这项工作是党和国家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夯实中外关系社会民意基础、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以广阔的视野和胸怀倡导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面对中外人文交流蓬勃发展新趋势,为更好发挥中外人文交流在党和国家对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党和国家首次针对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制定专门文件,为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确立了新方向。

        本期《圆桌对话》邀请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冯仲平、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赵可金、复旦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张骥三位专家,围绕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进行深入探讨。

    中外人文交流势所必然

        主持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什么说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势所必然?

        赵可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在角逐“安全高地” “经济高地”的同时,在“人文高地”也展开了“竞赛”,愈发重视拓展海外人文影响力,人文交流越来越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支柱。

        从历史上来看,人文交流一直是国与国关系的重要纽带,受到众多国家的重视。古希腊、古罗马、波斯以及古代中国都十分重视人文因素在对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近代以来,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美国、意大利等国家都加大了人文交流的力度,英国文化委员会、法语联盟、歌德学院、塞万提斯学院、富布莱特项目以及我国的孔子学院等在各国外交中影响逐步扩大,在全球范围建立了语言教学、教育文化交流、国际服务等构成的人文交流网络,人文交流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国家战略。

        中外人文交流历来是我国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新中国成立后近70年来的中外人文交流历史,促进中外民众之间的交往和亲近,在中国对外工作全局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周恩来总理曾经将文化交流和经贸交流看作政治外交的“两翼”,没有了文化交流和经贸交流,政治外交就失去了左膀右臂。

        面对人文交流日新月异的世界潮流,我国的中外人文交流走向何方,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外人文交流事业强调广交朋友、广结善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人文交流之路,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推进和总体对外战略的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力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

        张骥: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面对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民粹主义思潮泛起,逆全球化思想滋生,退却封闭之声不绝于耳,文明偏见、文明歧视、文明对抗、文明冲突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同文明和谐共生的局面远未形成。在国家间交往中倡导人文交流、提倡文明互鉴,有利于增进相互理解,促进国家间关系改善,营造良好的国际政治氛围,实现对传统国际关系的超越。因此,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倡导人文交流、文明互鉴,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对人类进步事业的独特贡献。

        冯仲平: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中外人文交流提供了新契机。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频陷危机之中,由经济而政治,而社会,无不涉及。英国“脱欧”公投通过、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之后,西方的主流价值观动摇,欧美经济保护主义、排外主义高涨。发展中国家对西方的制度、能力也产生了怀疑,盲目迷信西方的时代已成为过去。美国皮尤中心民调显示,美国和中国在全球的受欢迎程度逐年接近,到2017年已不相上下,在西班牙、墨西哥、土耳其、澳大利亚、秘鲁和塞内加尔等六个国家,对中国有好感的民众人数甚至已经超过美国,世界对“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的需求增加了。在全球治理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要“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2017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表示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都得到了国际社会热烈回应。进一步传播中国理念、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减少西方之变所带来的震荡,也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应有之义。

    人文交流是中外关系的“地基”

        主持人:人文交流对于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冯仲平: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大力倡导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文交流的作用有目共睹。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与外部世界的广泛交往,世界了解中国的愿望日益增加。孔子学院和世界中国学论坛在短短几年间成为品牌项目,中国电视剧在周边及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受到追捧,绝非偶然。同时,逐年增多的中国出国留学生、游客、企业家,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世界各地新的持续不断的汉语热、中医热、武术热。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先后推动建立了中俄、中美、中欧、中英、中法、中印尼、中南非、中德等八个副总理级的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显然,在新的形势下,总结梳理中外人文交流现状并对未来进行统筹规划,对于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意义重大。

        实践证明,中外人文交流在拉近普通民众心灵距离的同时,通过搭建高水平对话平台、实现定期互访交流机制等方式,可以有效加强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关于治国理政和全球治理等方面的交流,并针对外界对我国的误解和疑虑,进行更有效的宣介,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信任。总之,完善新形势下的人文交流机制,有利于中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以更加自信开放、积极主动的姿态与世界展开深度互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促进中国治理理念和制度的现代化。

        张骥: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的意义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有利于进一步夯实国与国关系的民意基础。人民的深厚友谊是国家间关系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发展国家间关系,不仅要重视经贸往来、政治合作,还要重视人民间的交往和思想文化的交流。“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在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两轮驱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好人文交流“润滑剂”“稳定器”“推进器”的独特作用,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更加丰富,基础更加牢靠,形成三足鼎立的支撑结构,行稳而致远。

        二是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当前,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空前提升,但在世界文化格局和国际舆论格局中“西强我弱”的态势尚未根本改变,仍然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人文交流是促进世界了解中国,缩小和消除“逆差”“反差”“落差”的有效途径。要通过人文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也应该是通过人文大交流促进中华文化展现魅力、大放异彩的进程。中外人文大交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对外关系上的显著体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显著标志。

        三是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全方位对外开放水平,相互借鉴文明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的发展进步,得益于通过开放交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国强大了,仍需要继续通过开放交流吸收一切有利于发展进步的人类文明成果。同时,通过自身的发展进步,今天的中国也为世界贡献着越来越多的优秀文明成果。通过人文交流,能够更好地向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今天的开放,是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条件下的开放,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开放,是更加自信、平等的开放。

    中外人文交流要有新作为

        主持人:《意见》对中外人文交流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重点、重大举措及工作机制等进行了系统规划,对此应如何解读?

        冯仲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外人文交流事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人文交流是中国对外展示软实力的活动,中国的文化自信给了我们开展中外人文交流的底气。

        《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要以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和对外战略为根本,以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为宗旨,创新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改革各领域人文交流内容、形式、工作机制,将人文交流与合作理念融入对外交往各个领域。《意见》明确了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的指导思想和顶层设计,从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建设文化强国的高度,统筹各类资源,创新交流布局,完善体制机制,将为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事业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局面。

        可以用四个关键词来解读《意见》:第一个关键词是特色。人文交流工作不是一次性的,要有设计、有规划、有方向地开展。过去在人文交流工作中,大干快上、一哄而上的现象并不鲜见。《意见》专门提出,要有的放矢、因国施策。在具体项目上,重点应支持汉语、中医药、武术、美食、节日民俗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在具体人员上,鼓励中外各界知名人士积极参与人文交流,创新针对青年和在华外国人士的人文交流,鼓励专业化、国际化的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参与人文交流具体项目运作。

        第二个关键词是机制。对于已有的八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要进一步发挥其在区域人文交流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并健全其中方委员会秘书处机制。同时,要健全“多层次全方位广覆盖”的中外人文交流工作机制,加强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全社会“各负其责、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

        第三个关键词是主动。《意见》是一份指导实际工作的文件,改革意味浓厚,处处流露进取、创新的精神,如提出“互联网+人文交流”这样“接地气”的项目;鼓励地方政府和全社会积极参与到人文交流中来,做响品牌,培养骨干;提出要积极参与人文领域全球治理,积极向国际社会提供人文公共产品。

        第四个关键词是党的领导。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必须加强党的领导,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加强统筹部署。各级党委要在所在地区和部门的中外人文交流工作中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赵可金:《意见》的发布,就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对人文交流工作作出的战略规划。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事业要重在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切实加强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稳步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新时代人文交流,要坚持以我为主。在长达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重视“礼定天下”“文化天下”的民族底色。推进新时代的人文交流,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广泛开展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互鉴。《意见》指出,要创新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充分发挥元首外交和首脑外交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示范带动作用,巩固深化我国同有关国家的人文合作。所有这些举措,都强调紧紧围绕以我为主,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进程中,紧紧把握当代中国的客观实际和时代特征,推动中国文化真正实现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广交朋友,深交朋友,不断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朋友圈”,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推进新时代人文交流,要坚持兼收并蓄。国家之间的互动,表面上看到的是利益的互动、安全的互动,实际上发展到深层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互通和文化互动。人文交流从根本上是一种软力量,它如同流水,只有不停地在人群中流动,才能产生一种强大的驱动力量,为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搭建一架牢固的沟通和理解之桥。《意见》强调中外人文交流要以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为宗旨,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发力,深入推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新时代的人文交流,要坚持强调文化为媒,心灵互通,以文会友,以文建信,以文促和,努力实现化干戈为玉帛、文化天下、协和万邦的理想境界。

    人文交流是人民的事业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对人文交流这项人民的事业,我们应当如何加强和推动?

        张骥: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要使人民成为交流的主体。人文交流是一项人民的事业,主体是人民,根本动力来自人民,目的是为了人民。要充分调动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两个积极性,在发挥好高层引领、高级别机制示范带动作用的同时,做到重心下沉、贴近民众,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民众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人文交流创造条件、提供保障。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的普通中国人走出国门,更多的外国朋友来到中国,人民之间的交往空前活跃,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人文交流的使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要着力推动人文交流理念深入人心,加强相关知识和理念的教育、传播、实践,引导广大民众、华侨华人、留学生等积极参与人文交流,引导中资企业和机构在“走出去”过程中坚持经贸与人文同行,将人文交流寓于中外民众日常交往中。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也要切实提高认识,提升开展人文交流的本领,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人文交流。

        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要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人文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要以人为本,久久为功,善于做人心的工作。要丰富和拓展人文交流的内涵和领域,既要展现传统的中国,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又要展现发展中的中国,反映发展进程、发展经验、发展成就,展现当代人文成果和精神风貌;还要展现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讲好中国与世界的故事。要创新交流方式和形式,鼓励专业化、国际化的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参与具体项目运作。要持之以恒,精心培育和打造一批扎根深、效果实、受欢迎、可持续的品牌项目,扩大中外民众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增强获得感和快乐感。要改进传播方式,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易于为国外受众接受的媒介,充分利用互联网和虚拟平台开展交流。

        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要扩大和深化中国人民的朋友圈。近年来,我国已先后建立起八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有力推动了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下一步,在巩固深化现有机制的基础上,要围绕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完善布局,依托高级别机制推动区域人文交流,发挥好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断扩大朋友圈。要针对不同国家和不同对象群体的特点,因国施策,因群体和对象施策,把握规律、深耕细作,壮大知华友华朋友圈。特别是要做好青年群体的人文交流,为中外友好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

        (本报记者 柴如瑾)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