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07日 星期三

    重庆临空文化艺术团

    院坝再小 也要像在大剧院一样演出

    作者:本报记者 张国圣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07日 03版)

        架起大音响,铺上红地毯,擦干汗,化好妆。刚刚还是田坎上气喘吁吁抬着演出设备的“下力者”,转眼间就变成了“舞台”中央惟妙惟肖的“剧中人”。

        这是重庆市渝北区临空文化艺术团在渝北区木耳镇学堂村的一场“三下乡”演出。演出舞台是几间土瓦房前的一个土院坝。40多个村民搬来椅子和条凳围坐在舞台旁,12个节目的30多个演职人员轮番上场,演出持续了80多分钟。看着舞蹈演员穿着无袖的单衣出场,几位老人不约而同地喊:“哎呀,你们好冷哟!”

        “没有舞台,但是节目不能打折扣,演出必须坚持剧场标准。”临空文化艺术团团长刘彦说。

        这不是临空文化艺术团第一次在“三下乡”演出中被观众“关心”。前不久去渝北区统景镇荣光村“三下乡”,预告演出的那天突降暴雨,艺术团在盘山路上赶了两个多小时,一路上还想着演出可能会因为没有人看而取消,没想到200多个村民早早就冒雨在现场等着了。冬雨中的这场演出同样持续了80多分钟,一些舞蹈和杂技演员根据节目编排在湿冷的红地毯上翻滚。他们每次翻滚,穿着雨衣打着伞的观众都会发出又心疼又赞许的惊叹。

        渝北区临空文化艺术团是当地一个“接地气,有名气”的专业文艺院团。这个只有24名全职演员和18名兼职演员的艺术团,2017年共开展十九大精神“六进”文艺宣传、“三下乡·四进社区”“戏曲进校园”等各类基层演出约200场。

        “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的融合,让渝北区临空文化艺术团既有品位又有市场。他们为宣传十九大精神创作的舞蹈《我宣誓》、音乐快板《十赞十九大》和相声《话说十九大》等,成为基层群众逢演必点的精品节目。艺术团编创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谐剧《一分不能少》,2017年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群星奖,舞蹈《韵》获得第二届重庆市民间文化艺术之星。吸取当地文化资源原创的《墨之舞》《巴渝民歌》等节目不仅让每场“三下乡”演出“叫好又叫座”,而且让他们成了重庆春晚的常客。在重庆卫视刚刚完成录制的2018年春晚中,有两个节目由渝北区临空文化艺术团独立完成。

        刘彦曾经是重庆高校的第一个舞蹈副教授。她说自己从高校舞蹈系主任到艺术团团长的转变是“从服务小众到服务大众”的转变。为了“文以载道”,艺术团面向机关干部义务开设舞蹈培训课,首期就有1800多人报名。“这就是新时代人们的文化需求。”刘彦希望艺术团用更多的时间走村落、走社区,编排出更多民间的、本土的、观众喜闻乐见的正能量节目。艺术团还指导星光合唱团、晚晴合唱团等群众文艺团体表演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的《小河锣鼓》《丝瓜花南瓜花》《华蓥山歌》等节目。这些群众文艺团体每周六都会在当地的古床博物馆参加巴渝民俗展演,平均每场演出都会吸引上千名观众。

        群众的叫好声为这个基层文艺院团带来了全国的好名声。2018年1月,渝北区临空文化艺术团荣获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 张国圣)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