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06日 星期二

    没有学分、无关学位授予——

    “晓明研究室”凭什么让本科生兴趣盎然

    作者:本报记者 李建斌 本报通讯员 史文利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06日 10版)

        学校放假了,可太原理工大学的教师常晓明却比平时还要忙碌:他的学生们纷纷来到研究室,利用寒假时间忙着各种有趣的项目。

        他们中,有的最晚到腊月二十八才回家,有的大年初五就准备回到研究室继续做研发。常晓明介绍说:“去年6月,我从近200名大一学生中选出40名进行暑期集中培训,培训结束后,又进一步选出15位同学成为研究室的正式学生,这些学生目前正在接受研究室的特殊训练,在毕业时将成为基础理论扎实、创新意识强、善于动手实践的高素质本科生。”

        高等教育如何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曾留学日本8年的常晓明,自2001年以来一直思考和探索着。2003年,他自筹资金建立了晓明研究室,试图探索和实践一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十几年来,已有200多名优秀学生从晓明研究室走出,走向更为广阔的舞台。曾任太原理工大学校长的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谢克昌院士称赞说:“晓明研究室教学科研的理念与模式是中国高等理工科教育之典范!”

        近几年,每年暑假都会有上百名大一学生争相要加入晓明研究室。这种热情在入选后持续高涨——不少学生日均研发时间在7小时以上,有的干脆就住在了研究室。其实,晓明研究室对本科生的培养并不在该校培养计划内,完全属“自愿”与“业余”范畴,没有学分,也无关学位授予、金钱奖励,为什么学生热情如此之高?

        完全是兴趣使然!学生入选后,常晓明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设计题目。学生可一人或多人组队选做,从设计、制作、实验到撰写研究资料、做讲座等,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在这里,博士、硕士、本科生,各层次多年级学生可交叉组合,自动化、通信、测控、计算机等多学科专业学生可互助互补。学生们摒弃了单一的课堂学习方法,开展团队式学习、探究式研究、并行式处理,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改变了思维模式。

        在晓明研究室学习三年、2014年考上北京理工大学硕士、毕业后又考入南京大学攻读博士的李泽水说,想当初自己只是一个连简单的二极管都不会焊的“菜鸟”,大学期间竟然能以第一发明人的身份取得“虚拟晶体管图示仪”的专利,这完全得益于常晓明的无私指导。他说:“常老师从来不规定我多长时间必须完成什么,只是时常问我是否发现了新问题,有无思考解决的办法。”

        常晓明说,本科生在做课外研发时,他从来不对学生说你应当做什么,完全要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去寻找。在太原理工大学逸夫楼六层近300平方米的晓明研究室里,记者看到墙边展柜里摆满了学生们的“杰作”:压力传感器、精美的模型直升机、走迷宫的电脑鼠……还有令人称奇的机器人,不仅能做前空翻、后空翻、俯卧撑,还能把风靡网络的“航母 style”跳得像模像样。

        2010级的学生任朋飞,在研究室学习几年后,本科毕业不久被清华大学教授相中,做了三年科研助理,之后又“下海”与清华的精英们共同创业。他深有感触地说,晓明研究室对他最大的改变不仅是学习和研究,而是日常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常晓明说,在日常小事上,他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但这种严格的要求不是做一个规定就了事,而是循序渐进地逐步让学生去适应,渐渐地就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去完善学生的人格。刘卫玲从本科到博士,已在研究室学习了七年时间,她除了完成好自己的研究外,还协助常晓明,负责研究室的沟通管理工作。她说,学弟学妹们每次来研究室学习都是利用课余时间,但大家都有良好的习惯,学习和研发结束后,会有序安排打扫卫生和整理实验器材。

        研发之余,常晓明还经常和学生们一起打保龄球、K歌。如此“折腾”,可多数学生成绩却不降反升,考研就业形势大好。韦啸从2000多名竞争者中胜出,进入中国电信南京研发中心工作;崔晋以总成绩第二的成绩考上北航研究生,且入选院士团队,后又转读博士……

        近年来,慕名而来的同行、企业也越来越多,常晓明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介绍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会议上做报告。太原高新区一家科技创新公司看好晓明研究室的前景,在寸土寸金的高新区公司总部免费为其提供近400平方米的研发基地,前期投入50万元资金。上海和北京的两家公司也主动为研究室提供研究基地和资金支持。

        一名辛勤筑梦的老师和一群带着创新梦想飞翔的学生!在太原理工大学中,晓明研究室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大学中的‘大学’”“本科生的科技乐园”。常晓明是学生心目中的“大师”。

        (本报记者 李建斌 本报通讯员 史文利)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