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05日 星期一

    第一届财税史论坛综述

    作者:魏文享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05日 14版)

        凡有国家,必存税收。在“财”与“政”、“官”与“民”、“权”与“利”等多维尺度上,财政、税收与国家治理能力及成效息息相关,又综合反映着国家与民众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关系。清代财政自前期至晚清多经转折,在晚清至民国的近代化进程中,财政转型与国家形态、社会转型、世界格局形成共振格局。因之,清代及民国时期的税制变革与财政治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信息,为推进这一领域的学术深耕,第一届财税史论坛暨“清代及民国时期的税制变革与财政治理”学术研讨会于近日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此次论坛由华中师大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三校财税史联合课题组(武汉大学陈锋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国家财政转型”课题组、华中师大魏文享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代工商税收”课题组、清华大学倪玉平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商税”课题组)和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东京大学等高校及期刊界的60余名学者进行了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与互动。

        言及明清及民国的财政转型,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是明清时期前近代的财政转型。这种财政转型虽未如晚清以后之剧烈,但在社会经济变迁及财政危机的应对上,已经出现新的趋向。陈锋分析了明清国家财政的三大转型:从银两统计制度确立到银元规范货币发行;从传统钱粮奏销到新式预算实行;从起运、存留到中央与地方财政形成。王玉茹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明清财政改革体现了制度变迁过程的四个效应:增强效应、环境效应、协调效应和包容效应。这一时期,财政制度始终在收与支、征与纳的双向维度上受到制约。其二是晚清及至民国时期的财政转型,其显著特色是受到西方财税学说、现代国家财税体制建立及产业经济转型的共同推动,是现代财政体制的构建过程。马金华以晚清、北洋及南京三个时期的国家预算表为中心分析近代财政预算制度形成问题,认为其中体现了国家治理理念和治理体系的转变。

        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能力及治理效应一直是财税史研究的焦点问题。在中央财政方面,郝煜对雍正朝火耗归公改革进行计量分析,认为改革降低了农民的实际负担,提高了农民抵御灾害的能力。然而因地方自主权缺乏制度化保障,改革的财政能力效应逐渐减弱并于1740年后消失。廖文辉对咸丰朝户部银库实银收支和库存数量进行考证。在地方财政层面,刘志伟指出明代地方财政需要结合贡赋体制和经济发展因素加以考察,清代中期以后的经济转型为地方财政的形成打开了局面。清代的两湖、江苏、四川、苏州、上海等省份或地区的财政机构及钱粮征收问题,民国时期河南、天津、甘肃、浙江、重庆等地的财政整理及税收变革也都有学者专门讨论。

        在税收类别上,商税广受关注。明清时期,地丁、田赋、盐课及漕粮为主要财政来源,商品经济虽已有相当发展,但商税在正税之中所占比例极低,主要是补地方财政之缺。自晚清至民国,关税、统税及盐税比例提升,且与工商业发展紧密相关之厘金、营业税、印花税、所得税、土地税等渐次开征,商税成为近代税收变革中最为活跃的税收之源。此次论坛对商税之概念进行讨论。余清良梳理明清商税概念,认为存在广义之“商业税”、中义之“征商税”、狭义之“关市税”之分,历史上的商税内容在不断丰富,是国家财政收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虞和平讨论了商税的现代性问题,与古代商税相比,商税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其税收功能及产业基础之上。近代商税体现出由间接税向直接税过渡的趋势,在财政收入中的比例不断提升。也有学者讨论杂税问题,杂税是与正税相对应的概念,在明清时期通常指田赋、盐课和关税之外的税种。本次论坛议题包括众多税类,涉及茶税茶厘、货捐、出口特产税等,尤其是关于政府与商人关系、商会与营业税征稽、基层税收等问题的讨论均具有新意。

        财政应以税收为主要来源,但政府亦可动用货币、公债等工具来调节收支结构。明清时期,官方就已重视银、钱比价问题。至近代,随着现代财政及金融体系的建立,政府所能使用的财政工具更加丰富,控制能力更强,亦增加了财政透支的风险。滨下武志从朝贡到海关、世界白银价格、海关财税问题、海关增税政策四个方面论述清末民初的财政问题,指出海关贸易、财政与货币存在紧密关联。吴景平指出财政、税收、金融密不可分,财政收入包括税收和税外收入,金融行业的对象又可以包括财政收解存储拨付、工商实业、社会生活等方面。此外,还有学者对政府的国营金融业、内债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总体而言,本次论坛重视原生态史料的发掘与利用,主题集中,在财政和税收两个方面都有深入讨论,而且大多数研究试图突破单纯的时间节点,将明清与近代贯通而论,较为充分地反映出财税变迁的时间线索,体现出近年财税史研究的新进展。在研究方法方面,计量、历史及跨学科方法综合运用,使相关问题的讨论推向纵深。学者们在讨论中亦认为,财税史研究需将财税问题、经济变迁、社会转型与全球史观相结合,重视档案史料和基层财税史料的整理,加强对财与政关系、财政支出问题、政府与纳税人关系、企业税负问题、中外税制比较等问题的探究,亦可借鉴欧洲“新财政史”的视角,将财政问题、财政体系与社会体系结合起来,推动对财税转型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内在关系的全面理解。

        (作者:魏文享,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