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山东烟台,两个充满爱的镜头温暖全城——
每天清晨,作为“天使守护团”志愿者之一的于学玲,在烟台十中门口护送学生上学。有人现场抓拍发到朋友圈,引得网友点赞,称这是冬日里的“最美笑脸”。
家住芝罘区环山路的市民林建,每天早上8点准时来到附近游园,拿出抹布、扫帚和塑料袋,擦拭木凳,清扫小路,捡拾垃圾。从游园建好那天开始,林建每天都会来转几次,主动当起了游园“清洁工”。
在烟台,像于学玲和林建这样的志愿者还有24万多名,他们每天活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用行动和爱心擦亮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作为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的烟台,坚持典型引领,塑造“好人群像”,蓄力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温度。
全民坚守,共筑精神家园
在烟台,爱心与文明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2017年6月13日,烟台毓璜顶医院护士刘赟跪地抢救外卖小哥的视频刷爆朋友圈—— 一场车祸发生后,路过此地的刘赟立马走到跟前,对外卖小哥进行心肺复苏,直到急救车辆赶到。“5年时间我爱上烟台,我时刻被这里的人感动着。”刘赟跪地救人的理由如此简单。
2017年8月28日,烟台南站月台,一名男性乘客突发疾病晕倒,危急关头,烟台市牟平区中医院护士刘怡君冲向患者,进行紧急救治,施救结束离开时,周围群众发现,刘怡君的衣服已被患者鲜血染红。
面对危难爱心如潮。这是一城人的默契,更是一座城的凝聚力。城市的运转、社会的治理离不开志愿服务做“润滑”。“我们队伍现有3000多名志愿者,每个志愿者每天能坚持做一件好事,就会影响身边的一群人。”全国最美志愿者安立盛说。
烟台市坚持以制度化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大力引导人们积极参与人人可为、时时可为、事事可为的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完善了志愿者注册、爱心文化培育、服务项目对接、表彰激励回馈及多渠道投入保障等志愿服务活动运行机制,志愿服务制度化等做法在全国推广。
文明基因,在更宽更广平台释放。烟台市组织开展“为民服务集中行动”“我爱我市义务劳动”“志愿者日”“礼让斑马线文明烟台行”等50多个品牌活动,成为动员和引导广大群众参与文明创建的重要载体。
典型引领,文明与心“美妙共鸣”
城市榜样,烟台力量。1月19日下午,烟台广播电视台大剧院,第六届烟台市道德模范颁奖仪式上,51位烟台市道德模范从乡村、社区、单位,走到聚光灯下,接受整个城市致敬,一个个真实而美好的故事包含着情感,传递着温暖。
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张伟,路遇车祸,挺身而出,30秒破窗救人后汽车爆炸;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海上搜救机长马宏儒,危难之际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烟台SOS儿童村母亲张雨霄、郑忠燕,以无私的母爱为孤儿撑起爱的天空……烟台市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自2007年以来每两年举办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共有313人当选。
典型,是一面旗帜,引领更多的好人携手前行;典型,似一盏明灯,照耀更多的善举延绵永续。烟台市大力培育典型、及时发现典型、广泛宣传典型,以先进典型塑造精神坐标、打造好人之城。目前,烟台共有2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7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1人荣获山东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27人荣获山东省道德模范提名奖。在浓厚道德氛围的浸染之下,凡人善举逐渐汇聚成榜样的力量,越来越多的烟台人见贤思齐、崇尚好人、学做好人、争当好人,自发加入到“做好人做好事”的行列,“爱心使者”“善行芝罘”“天使守护团”“公益快闪”“公益万里行”“微公益”等成百上千个志愿服务品牌雨后春笋般涌现。
代代传承,滋养城市文明根脉
烟台自古就是一座民风淳朴的城市,东西方文明相互交融,赋予了这片土地创新开放包容的基因。从成功实施“2·12”砣矶岛海难救助到“5·12”汶川地震的千里驰援,从众志成城应对非典疫情到万众一心抗击历次冰冻旱灾,烟台人仁义、拼搏的精气神,世代传承。
烟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厚重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人文气质,积淀了城市文明的根脉。革命战争年代,胶东育儿所10年间抚养革命后代和烈士遗孤1000多名;改革开放时期,这里涌现出一批先模人物。正是烟台独特的文化品位和价值,成就了市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厚植滋养文明的土壤。烟台市因势利导,成立了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文明办牵头组织,健全活动机制,搭建活动平台,突出典型引领,在全市营造“举手之劳 日行一善”的社会新风尚。
“如今,走进烟台,人们便会感受到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沁人的文明新风。在这种人文环境影响下,城市的文明更多地体现在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习惯里。”鲁东大学教授刘良忠说。
传承靠文化底蕴熏陶,更要有抓手。烟台市坚持铸魂育人,潜移默化间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作为“四德工程”发源地,烟台推动道德讲堂和善行义举四德榜向城市社区、企业、机关、学校深化拓展延伸,形成了“德润莱州”“德馨牟平”“尚德梨乡”“孝德龙口”等一系列道德建设品牌。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通讯员 张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