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31日 星期三

    湖南壶瓶山:“电骡子”两战冰雪

    作者: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易长龙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31日 10版)

        国网石门县供电公司壶瓶山供电所员工在为电网线路除冰。易长龙摄/光明图片

        【应对南方冰雪天气】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湖南最北部,群山耸立,被称为“湖南屋脊”。一群被称为“电骡子”的人——国网石门县供电公司壶瓶山供电所的33名员工,从大山里走进人民大会堂,领回“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牌匾,供电所成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1月4日,冻雨加上低温在短时间内就让壶瓶山变成银装素裹的世界。枝条都裹上厚厚的冰层,树木、竹子断裂的声音不绝于耳。

        梅家支线跳闸、古罗#5台区停电……壶瓶山供电所所长覃道周立即通知所有员工进入紧急状态。

        “2008年冰灾我们挺过来了,今年我还是那句老话——猴子能上我们就能上!”安排分组抢修任务,现场督导安全措施,覃道周似乎忘了自己患有高血压。

        抢修车行至东山峰尼日垭路段,地面结冰太厚,挂了链子的四驱工具车仍然打滑,行车十分危险。故障地点还很远,靠步行无法在短时间内到达。

        “把冰铲了!”覃道周下令。打开车门,一只脚刚着地,“啪”的一声,滑溜的冰面就给了抢修队员向彬彬一个人仰马翻。拿出铁锹、锤子,从农户家里借来锄头,大家一块一块把冰敲碎、铲掉。40分钟铲冰作业,抢修车辆终于安全通过了结冰路段。

        梅家支线故障点影响了2个村子150多户人家。故障点正好位于风口上,导线结冰后接近茶杯粗,最终不堪重负导线断落。接到故障报修电话后,壶瓶山供电所副所长陈自岳立即带领另一队人马前往处理。风口上的冰果然厉害,电杆上覆满了锥形冰凌,脚扣、踩板等登杆工具已无法正常使用。风太大,用火融冰也不现实。大家立即下山从附近农户家里借来两张木梯。上山路上,全是压倒的树枝,一路磕磕碰碰,冰碴打在脸上生疼。

        把梯子用绳子绑扎结实,在狭窄的空间里把梯子竖起来,大家戏称开始“攻城”。在风口上连接导线更是磨人,冰冷的风、冰冷的导线让人手脚不听使唤。带上山的包子馒头早已变成了冰坨坨,大家就着寒风狼吞虎咽。完成任务下山,天已漆黑,“电骡子”借着手机和电筒的微弱光亮蹒跚下山。

        1月20日下午,本报记者在壶瓶山供电所采访。覃道周把手机递给记者看:“气象台发布了冰冻预警,几天后,我们又得与冰雪干一仗了。不过,我们严阵以待,希望不要再出现跳闸、断电故障,不要再有惊险的故事哦。”

        得到预警信息后,覃道周组织共产党员突击队,集中对线路附近的超高树木、竹子进行了清理,对重点防范地段的拉线进行了紧急加固。

        连日来,覃道周的手机一刻也没有停下来。布置各项防冻保电工作任务,查看观察哨传来的冰情图片;在120多个“电骡子”微信服务群里提醒广大客户安全使用家电并做好应急准备工作;与政府部门时刻沟通灾情和保供电的措施。

        陈自岳带领配电班的同事们提前准备好了应急抢修材料和安全工器具,但这一次始终没派上用场。从1月24日第二次冰冻来临到1月29日,壶瓶山供电所已经连续一个星期没有接到故障抢修的电话。壶瓶山上的电力杆塔在冰天雪地里犹如站岗的军人岿然不动。
        (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易长龙)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