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繁荣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作为深港历史文化之根,已有1700多年历史的深圳市南山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近年来,该区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性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探索,形成了以传统历史文化为基底、群众文化事业为支撑、高端文化服务为引领的良好文化生态,努力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文化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精神力量
2017年12月15日,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在深圳南山区南头古城开幕。全球超过25个国家的230多位参展人通过装置、影像、绘画、模型、文献、摄影、行为艺术等创作方式,融合建筑、艺术和设计的作品,将展览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遍布南头古城的大街小巷和住宅厂房,打开古城的“别样面孔”,诠释城中村的共生艺术与“和而不同”之美。
南头古城不仅是东晋年间设立的“东官郡”郡治,也是历代县治及海防衙署所在地,是深圳重要的文化坐标。历经千年的风霜,南头古城在遗迹与城墙之间,逐渐形成了一个城中村,一度淡化了历史的痕迹。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南山区文体局局长周保民说,“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也是我们归属感、凝聚力的来源所在,为我们的创造力提供丰富的精神养分。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让城市文化中心回归历史,让文化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
近年来,南山区政府保护与创新并举,让历史文化在和谐共生中重焕生机。
目前,南头古城内“六纵一横”路网格局保存完好,古城原有的特色旧貌得以保存,成为拥有多条特色街区的设计小镇;赤湾仅3.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拥有包括赤湾天后宫、宋少帝陵在内的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赤湾天后宫举办的“辞沙祭妈祖”活动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今年1月31日,深圳地区现有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南山博物馆将正式开馆,成为深圳文化的新名片。
群众文化活动百花齐放
去年12月16日晚,2017南山国际山地电影节颁奖典礼在南山文体中心大剧院举办。《阿勒泰野雪行记》《穿越贝加尔湖》等影片的探险精神激发了无数群众走向户外、亲近自然的热情。在南山文体中心广场上,许多市民正在进行走扁带、AR互动攀岩、平衡车等户外项目“初体验”。
经过两年的发展,南山山地电影节今年所征得影片已实现翻倍增长,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成为深圳文体活动品牌花园中的亮丽花朵。近几年来,南山区已经打造了流行音乐节、社区艺术节、周末音乐会、保利艺术讲堂、南山半程马拉松、“中国杯”电子竞技大赛等一批品牌活动。
2017年,南山创新探索出一条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道路,以政府少部分资金投入,撬动大型文化企业投入资金、演出、场地、演出设备等资源,发展文化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后,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大幅提升。
“过去养一个艺术团,每年花五六百万元,一年只有几场大型演出,现在用同样的经费招标购买,演出量成倍增加。”谈到这一点,周保民不无自豪,“例如‘中国杯’电竞大赛,我们只资助了40万元用于赛事安保、宣传等后勤保障工作,却极大提升了南山电竞文化在国内甚至国际的知名度。2017年,社会资本给予赛事的最高奖金达到数百万元。”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作,让政府的资助“省着花”,更加直接有效地浇灌着文化事业的花园,培育出更多的成果。南山区民间文化艺术团体发展迅速,数量由2015年的200多个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个,越来越多的文化类社会组织参与到南山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中来。
在1月22日刚刚闭幕的中共深圳市南山区第七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该区郑重提出要聚焦软实力提升打造“文明南山”,在率先建设现代化文化体系上走在前列、勇当尖兵。
进入新时代,一个经济和文化同时繁荣的创新城区正在阔步走来。
(本报记者 严圣禾 党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