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深厚根源,首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玄奘西游取经、苏武牧羊,这些传说、故事展示了中华文化中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的文化因子……”近日,在江南大学思政课上,围绕“文化自信”主题,教师蔡瑶带领学生开启了一段“文化之旅”。
“喜欢这样的思政课,内容充实不枯燥,启发我们思考,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数媒学院1502班的张宁远为蔡瑶点赞。
“高校思政课要及时把十九大精神贯穿到课堂教学内容中,结合我们正在进行的启拓教学改革,让十九大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玉生说。
在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上得最多的课,也是最难上的课。“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不时尚是思政课面临的共同难题。
思政课究竟怎么上?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前期专题教学改革探索的基础上,2015年开始试点“启拓(QITO)”教学改革。徐玉生介绍,“启拓(QITO)由贯穿教学过程的4个关键词‘问题’(Question)、‘互动’(Interaction)、‘思想’(Thought)、‘优化’(Optimization)的英文单词首字母组合而成,寓意启发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理性思考分析国情和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目前,“问题导向+专题授课+智能课堂”三位一体的启拓教学模式已经形成。
为了推动十九大精神进课堂,十九大开幕后3天,江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就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展开专题研究。“在启拓教学模式下,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探索、改革开放等14个专题,把十九大精神融入教学中。”徐玉生说。启拓教学课程组采取了集中备课的形式,组织教师学习、吃透、弄懂十九大精神,修改完善教案和课件。
实施启拓教学改革后,手机这个曾经的课堂教学“隐患”,“光明正大”地进入思政课堂。借助学校慕课平台,手机不仅可以用来点名签到、查阅资料、上传课件,还可以用于课堂提问、作业考核,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和课堂实时互动。“十九大召开后,我们曾经做过一次‘你最关心的十九大话题’课堂调查,学生课上投票,选出了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从统计结果看,“夺取反腐败的压倒性胜利”等成为学生最关注的话题。学生关心的也是课堂关注的,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云霞说:“对学生关心的实质性问题进行对接式地回应,彰显了思政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的功能。”
内容实起来、师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是启拓教学带来的最大变化。启拓教学有力释放了思政课在价值塑造、思想引领上的创新潜力。“不同的老师让我受益良多,不只是教书上的知识,而是引导我们思考”——这是学生评教中说得最多的话。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顾海良教授在听课后,也用“更加注重内涵,更加聚焦问题,更加重视教师,更加贴近学生,更加注重方法”表达对启拓教学的肯定。
目前,启拓教学改革实践已涵盖江南大学近200个自然班6000多名学生。“通过教学改革,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启发引导大学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江南大学决定,从2018年春季学期开始,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全面推行启拓教学。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舒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