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25日 星期四

    人工智能是助手还是威胁

    作者:刘萱 罗晖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25日 13版)

        新华社发

        世界首个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索菲亚。虽然这被专家们认为是一个商业噱头,但仍然引起人们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大讨论。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科学向未来】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助手,还是威胁?今天,人工智能已经对社会产生了深刻且广泛的影响,反之,学者、大众与媒体的观点与态度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将发挥重要作用。世界各国的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纷纷就这一热点问题进行了富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分析。梳理并理解这些研究报告,有助于以更稳健、积极的姿态,迎接人工智能带来的新一轮技术变革。

    人工智能中的人类与机器人的界限

        20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在其发布的《2030年的人工智能与人类生活》研究报告中指出,在交通运输、家务劳动、医疗保健、娱乐产业、雇佣工作环境、公共安全、低能耗社区和教育这八大社会领域,人工智能已经开始逐步改变日常生活。2016年,Deepmind公司设计的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在围棋领域挑战顶级职业选手获胜,并被披露该公司计划使用人工智能算法在五年内学习处理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数据;2017年,索菲亚被授予沙特公民身份,成为世界上首个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人工智能领域中的里程碑事件,清晰预示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在证明技术进步的发展潮流不可阻挡的同时,也对现代社会发展和公民生活造成了广泛影响。

        在诸多影响中,最为直接的影响便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将导致新的失业和再就业大潮。尽管这种情况尚未全面发生,但人们对此的焦虑情绪已经产生。根据盖洛普2013—2016年度工作和教育调查,当前美国有34%的80年后出生一代感到因技术资源缺乏可能失去工作的焦虑,这一人数比例较27%的美国二战结束后婴儿潮时期出生的工作者上涨了七个百分点;而根据估算,37%的美国“80后”属于被人工智能取代工作机会的高风险人群,比战后婴儿潮一代的32%提高了五个百分点。

        除去对工作岗位和未来就业前景的冲击,人工智能通过改变交流技术和媒介,通过社交网络、新型数据交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现代社会的人际交流方式。在北极星和ASM联合撰写的调查报告中,有接近甚至超过半数的受访民众表示,尽管每天都在使用社交网络媒体和手机应用,但并未意识到这些科技产品中人工智能在暗中发挥作用。人工智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社交习惯和沟通方式,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不可逆转的潮流。不仅如此,人工智能在诸多领域取得比肩人类的成就,对人类文明的自我反思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人工智能时代,回答机器人伦理、法律问题,思考人类和机器人的界限问题,已经是一项急迫的文明使命。今年12月1日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发布新版人工智能与伦理白皮书,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法律、伦理领域的深度研究和合作,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人类文明思考的重要方向。

    大众和专家对人工智能的态度

        尽管社会大众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关注持续升温,但现有针对大众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意见的调查,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2017年中,对人工智能产业的调查报告,仍然主要聚焦于人工智能行业的产业规模、资源配置和意见领袖。缺乏对大众参与和理解的足够关注,是当前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值得注意的是,媒体作为塑造并指导大众意见的重要社会资源,尚未寻找到有效整合大众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同专家意见和产业发展一同协调合作的道路。尽管如此,来自社会各界的专家,通过主流社交媒体迅速形成了人工智能意见领袖群体,并对人工智能发展的舆论导向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以谷歌公司技术总监科兹威尔、脸书公司总裁扎克伯格为代表的技术乐观派认为,过度强调人工智能技术的风险、所引发失业率上升的担忧,都是不必要的;人工智能最终会促进人类进步,而非取代人类。与之相反,比尔·盖茨和史蒂芬·霍金则认为人们对人工智能对人类生存带来的威胁缺乏了解,从长期发展角度来看,是极大的安全隐患。这一强调人工智能发展风险的专家、产业领袖群体,俨然在公共媒体中,成为技术乐观派的对立派别。当前媒体对大众意见的整合和引导,主要通过呈现技术乐观和谨慎忧虑派的意见纷争,激发大众讨论的方式完成。

        事实上,仅仅依靠意见领袖吸引新闻流量,激发大众关注,远不足以打造一个健康、稳定的社会意见体系来支撑人工智能产业的良性发展。当前大众意见同专家学者意见欠缺有效整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大众意见对人工智能的影响力估计,同专家意见存在明显落差。在学者专家看来,人工智能全面取代诸多就业岗位这一趋势,已经势不可挡。例如,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曾预测,从事翻译、新闻报道、助理、保安、销售、客服、交易、会计、司机等工作的人,未来10年将有约90%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但在北极星和ASM联合撰写的调查报告中,普通民众出于对安全和效率的双重考虑下,有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在重型制造、物流、公共交通、医疗、军事、消防、农业和烹饪领域,人工智能无法胜任人类工作。学者专家和业界领袖对人工智能的变革影响力非常乐观,而大众对此则相对保守,甚至过于谨慎。

        其次是对人工智能的立场态度,存在大众和专家群体之间的显著差异。专家学者对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前景,分为立场明确的乐观支持和谨慎质疑两大阵营。而据现有调查显示,很难用明确支持和忧虑风险对大众意见进行有效归类,在北极星和ASM联合撰写的调查报告中,对人工智能未来持担忧、缺乏信心、迷惑、激动、兴奋和乐观的人数,分别占受访者比例的27%、25%、9%、20%、30%、33%。现对于业界和学界意见领袖的立场鲜明,大众对待人工智能未来的态度更加温和保守,更多地持观望态度。

        大众理解和专家意见的不同和分歧,意味着在应对人工智能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革、关系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现有的社会智力资源尚未获得有效整合。这既对人工智能重大伦理、法律问题的解决造成了阻力,也增加了人工智能未来发展所可能产生的风险。

    学者、大众与媒体需要良性互动

        如何将学者研究、专家意见、公众参与有效整合,形成合力,铺就人工智能产业的未来发展道路,是当前人工智能乃至全社会亟须反思应对的重要问题。根据现有调查报告和产业发展现状,以下两个思路有其借鉴价值:

        一方面,需要建立针对大众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历时性跟踪调查,深入了解大众对人工智能态度的转变机制。北极星和ASM联合撰写的调查报告指出,尽管当前只有55%的受访民众愿意信任无人驾驶汽车,但考虑科技发展,预计在未来十年内愿意信任无人驾驶汽车的人数比例可能提升到70%;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大众对相关产业的理解和态度,也必将产生变化。通过历时性民意调查观测民众对颠覆性技术的态度转变,有助于相关产业发展的自身调整和应对策略,也有助于媒体平台更好的完成社会智力资源整合工作。

        另一方面,要搭建科学家群体同大众互动的媒体平台,促进科研人员群体同社会大众的充分交流。打造专家、大众、媒体之间分享、参与和关怀的完整互动链条,一方面让大众更加直观获得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引导大众参与技术变革,培养大众主动应对技术变革的思考习惯和积极态度;一方面通过大众的参与和意见表达,对产业领袖和专家的意见形成有效监督约束,督促人工智能产业以更具责任感、对人类文明负责的态度,讨论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问题。这一专家、大众、媒体的良性互动链条,也将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快速通道。

        (作者:刘萱 罗晖 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创新战略研究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