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22日 星期一

    深圳龙华三年拆除心理“二线关”

    作者:本报记者 严圣禾 党文婷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22日 10版)

        日前,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二线关”这个名词正式成为历史。1982年6月,深圳经济特区和非特区之间修筑了一道管理线,俗称“二线”,这条线上的关口即为“二线关”。尽管深圳从2013年就开始拆除改造“二线关”,努力实现关内关外一体化,但由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关外”地区在软硬件各方面远远落后于关内。居民心中对“关内”和“关外”还留着一道心理上的“二线关”。

        作为关外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区,深圳龙华区也是人口密度最大,曾经拥堵、违建、水污染等城市病突出的城区之一,治理“顽疾”、补齐欠账势在必行。2015年起,当时还是新区的龙华开始启动市容环境与管理秩序的“双提升”。三年的“双提升”使得龙华过去脏乱差的市容脱胎换骨,现代化的市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日益增强,过去堵在民众心中的“二线关”不复存在。

    精细化管理补齐短板

        1月18日,记者来到龙华区民治街道松仔园村的小广场上,有不少居民带着孩子在草坪上玩耍,小径旁边是新植的翠竹,在阳光下构成了一幅悠闲、平和的幸福图景。谁能想到,半年多前,这里还是脏乱的林木垃圾场。

        “这一两年来,村里的面貌有了极大的改善,干净、安全了很多,孩子的活动空间也变多了。”正带着孩子晒太阳的居民冯女士告诉记者,2015年,她从老家河南来深圳工作,当时因为租金便宜,租住在环境不是很好的松仔园村,没想到这里三年来越来越好,她打算今后一直在这里租住下去。

        松仔园村作为龙华区原有的自然村,共有136栋自建房屋,建筑面积18.5万平方米,在特区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关外城中村”——临近工业区、基础设施薄弱但租金低廉,吸引外来人口多达12000人,村内还有149家店铺,垃圾、污水等环境痛点和消防隐患、治安压力,使城市管理面临着复杂而艰巨的挑战。

        “提升城市品质,既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顺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龙华区委书记余新国说。

        “城市工作的整体提升是层层推进的过程,除了前期的基建工作,如今更需要我们细致入微地实行精细化管理,对老百姓方方面面的诉求都要考虑到。”大岭社区工作站副站长徐雷告诉记者。

        历经2015年的初始版本、2016年的2.0版本“城市管理水平与治理能力双提升”和2017年的3.0版本“城市管理能力与建设水平双提升”,2018年,龙华区的“双提升”进入4.0版,即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的双提升。

        “三线下地”让“握手楼”之间杂乱交错又危险的电线消失了;防坠网、高清摄像头全覆盖,让村内治安明显提升了;楼宇间设置自行车架,以往乱停乱放的共享单车、电动车摆得整整齐齐;净化、绿化、美化、广告牌整治,昔日破旧的村貌村容向花园小区看齐……

        城市精细管理的强化让龙华曾经地处“关外”遗留的欠账迅速“补课”,2017年,全区38个城中村综合整治和289个城中村净化提升顺利完成,向西新村获评全市城市管理治理示范村。此外,39个农贸市场整治效果明显,龙华街道共和农批市场获评全市唯一的“全国农产品流通优秀零售市场”,率先实现“无三乱”街道创建全覆盖,市容巡查勤务模式获全市推广。

    建立长效机制杜绝空档

        “双提升”之难,在于建设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双重考验,整治不易,“复发”却很容易,因此不仅要治好表面,如何长久维持更是关键。

        18日下午,记者来到油松河口,大批市民在和煦的阳光下“遛娃”。来自广西钦州的凉大妈告诉记者,过去这条河又脏又臭,大家都躲得远远的。自从去年治理好了以后,这里成为附近居民最喜爱的健身和娱乐场所,他们老两口每天都要把双胞胎孙子推过来遛一遛。

        “截污有没有截干净?干净水的补给够不够?这些都是治水的难点。”龙华区环保水务局的许实全说,想要治本,还得建立长期有效的机制,包括全面推进管网建设,保证污水统一入网,建立长期的监督巡查机制等。

        “十九大报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余新国表示,龙华区着力“抓统筹、重协调”,创新建立并完善了城管联席会议制、应急联动机制、执法片区责任制、市容巡查勤务模式、职能部门联勤联动执法模式等机制和模式,对市民投诉多、市容秩序较乱、问题反复区域,探索实行24小时轮班制,推动全天候市容巡查,杜绝空档,确保了“双提升”长期有效地持续推进。

        多措并举下,2017年,龙华区“双提升”效果显著,建成8大类垃圾分流体系,完成10座垃圾转运站、18座市政公厕改造升级。建成10座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8条黑臭水体水质实现“不黑不臭”,其中油松河、观澜河等还建立了景观带,“十里凤凰木、一路皆花城”。

    带动居民参与共建共享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城市形象是外在的,包括城市道路、绿化美化、水环境治理、灯光夜景、市容秩序等方面;而城市品位是内在的,包括城市风貌、市民文明素养、城市人文底蕴等内容。

        “我们要通过城市品位的提升,让城市管理治理更加智慧、高效、精细,让城市更具有时代气息、高尚品位,更具有人文关怀、文化底蕴。”余新国说。

        城市品位的提升,将使居民体会到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而这一过程,必然要求城市中的活动主体——居民共同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鼓励垃圾分类、旧衣物捐赠、废旧电池进回收箱;不准使用热得快、直排式热水器。”这是在松仔园村中每一位租户在入住之初,都会见到的《居住指南》,内容详尽,包括村规民约、消防指南等有效信息。

        “双提升既包括政府治理水平的提升,也包括居民思维的改变和共同参与,最终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我们想尽办法带动居民共同参与,树立责任意识,提升居民素质,成效非常明显。”徐雷告诉记者。

        共建共享,共同维护美好家园。人们的思想转变了,如今的松仔园村,再也没有占道经营乱丢垃圾、高空抛物的不文明行为发生。而生活环境的转变,也使得居民具有更强的参与感,更加自觉遵守和爱护环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通过着力“抓创新、创品牌”,龙华区推动全民参与取得了新进展。目前,每月的第一个周五,由区领导带头、干部带头、党员带头、志愿者带头,掀起了“龙华清洁日”热潮。

        2017年以来,龙华区创新开展“城市啄木鸟”、“行走龙华”随手拍、爱国卫生运动、环境卫生知识培训等活动,累计辐射群众2万多人,向有特色、有内涵、有品位的“最干净城区”“最文明辖区”“最美丽花城”“最和谐城区”的目标前进。

        (本报记者 严圣禾 党文婷)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