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17日 星期三

    远离“丧文化” 青年莫颓废

    作者:卜香雪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17日 02版)

        在网络世界里,以自嘲、颓废、麻木生活方式为特征的“丧文化”正成为一些青年人的口头禅。“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漫无目的的颓废”“什么都不想干”“颓废到忧伤”……这些散发着绝望气息的话语,配上“悲伤蛙”“葛优瘫”“懒猫瘫”等表情包,成了聊天的流行内容。

        什么都不想干,只想蹉跎岁月,找一个最省事省力的方式活着——这样的消极情绪,正通过上述这些流行语在年轻人中蔓延。从常理看,这与大家对青年朝气蓬勃的一贯印象格格不入,令人费解,也令人担忧。本是理想代言人、奋斗急先锋的青年人,怎么就成了形容枯槁、志向全无的“行尸走肉”了?

        一些人觉得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他们觉得,这些“生动”的句子、自嘲的话语很能反映无力、无奈、无趣、无感时的心境,于是互相调侃、宣泄,这是年轻人常见的表达方式,也是缓解压力的一种途径。的确,有些“丧文化”的表征只是碎片化的某种自嘲和宣泄而已,并不具有完整的价值观参考意义。很多自嘲“丧到极点”的青年,奋斗、拼搏起来,并不比前辈和同龄人逊色。

        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掩盖“丧文化”的本质,即消极逃避。无论是对于压力,还是对于困难或现实,逃避终不是好办法。宋明理学有一句名言——“心要在腔子里”,其要义之一就是遇事不逃避、不藏匿,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而且,言为心声,语言为人所用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使用者的思想和情绪。“丧文化”的消极话语在青年人的相互比拼、相互调侃中,也影响着每一个人。长期在这样的话语里生活浸润,不免沾染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对待生活、他人的态度,对于青年人成长、社群和谐都有很大危害。

        从价值的角度来说,青年人朝气蓬勃,有理想、有智慧、有力量,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应该胸怀理想、志存高远,自觉加强学习、奉献青春,敢爱敢拼,敢试敢为,敢于正视人生的苦痛,与颓废的生活方式绝缘。从语言的角度来说,青年人率真幽默,憧憬浪漫美丽,更应在经典中汲取智慧、从名著中获得养分,激发语言创新活力,创造符合时代要求、自身特点的青年用语。

        对社会和学校来说,在关心青年人用语和思想的同时,也要关心青年人的生活和心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真正为青年人排忧解难,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热心人,引导青年人积极向上,在服务与奋斗中实现自我价值,彻底远离“丧文化”的侵蚀。

        (作者:卜香雪)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