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16日 星期二

    发展庭院经济 抱团组建合作社 外出务工增收

    这个冬季,新疆农民很忙碌

    作者:本报记者 王瑟 本报见习记者 秦伟利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16日 10版)

        每天早晨,吐尔逊娜依·萨德克江都要早早赶到村委会大院附近的农家乐里,忙着和面打馕。

        作为村里打馕手艺最好的人,她现在每个月都有2000多元的工资收入,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好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空闲小院变成庭院经济最好“战场”

        冬天的早晨很冷,但亚库甫·买合木提家的小院却传出他哼唱歌曲的声音。听到这个声音,邻居都明白,他又在整理自家的蔬菜大棚了。

        几年前,亚库甫·买合木提的名字还在村里的贫困户名单上,全家5口人,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可去年,他家不仅富裕起来,还成为全村人羡慕的致富带头人。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亚库甫·买合木提是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库木西力克乡库木西力克村的农民。由于村里人多地少,发展农业生产遇到很大难题。怎么办?去年初,驻村工作队发现了问题:农民种的地很少,但每家每户房前屋后的空地却很多。把这些空闲地变成蔬菜大棚,种上反季节蔬菜,一定会受到市场的欢迎。

        想法和乡亲们一说,得到了村委会和乡亲们的支持,105户农民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变成了蔬菜大棚,仅此一项,每户农民家就增加了近一亩的耕地面积。

        种反季节蔬菜,对从没有种过的农民来说,一点相关技术也没有。没关系,工作队请来了农民技术员,手把手地教大家怎么平整土地,怎么种,怎么管理。亚库甫·买合木提学得很快。

        “我家种的‘杭茄一号’是一种新品种茄子,是工作队帮我从内地引进的。这个茄子的批发价每公斤高达12元,就这一个蔬菜品种,我就赚了6000多元。我的两个蔬菜大棚里还种了土豆、西红柿等蔬菜,第一个收获季已经结束,正忙着种春天上市的蔬菜呢。”亚库甫·买合木提兴奋地说道。

        亚库甫·买合木提还有件高兴事:村民种出的反季节蔬菜销路一点也不用发愁。因为工作队已经为他们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用他的话说:“工作队给我们想了许多新的脱贫致富方法,比如我们村实施的一架葡萄一棚菜,一圈畜禽一片园,一门技能一餐饮的精准扶贫套餐,帮助我们大家转变了观念,掌握了科学种植技术,为我们闯出了一条脱贫之路。往年的冬天,我们都在家里‘猫’着,现在都忙起来了,因为只有靠自己的双手,我们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合作社为农畜产品打开市场

        辛勤的吐尔逊娜依·萨德克江用自己的劳动带动了家庭的富裕,但她忙碌打馕的农家乐不是她开办的,它的主人叫沙丽买·艾山。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阔洪奇乡琼塔克村是远近闻名的打馕村,这里打出的馕又酥又脆,传统手艺得到很好的传承。但馕打得再好,也只是每家每户自己吃吃,没有走入市场。

        看到这种情况,驻村工作队帮他们建起了合作社。合作社的带头人就是沙丽买·艾山。合作社也从最初的几个人,到现在吸收近10人参与,成为远近闻名的打馕合作社,产品销往附近各村镇和学校等地。

        在哈密市伊吾县下马崖乡,骆驼养殖合作社为当地牧民带来可观的收入。合作社理事长哈斯木·艾麦提指着饲养场里个个身躯高大、膘肥体壮的骆驼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我们合作社现在已经拥有700多峰骆驼,其中产奶的骆驼就有100多峰,每天产出的奶供不应求。”

        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则探索出一条村级托牛所的发展之路,按照“合作社+养殖大户+贫困户+散户”的模式,鼓励引导农户将母牛、育肥牛送到合作社进行托养,实行“统一饲养、统一管理、统一改良、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统一结算”的“六统一”经营模式运营,实现托牛所与托养户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新和县尤鲁都斯巴格镇为民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里,全村38户154头牛都被集中托管养殖,经营得非常良好。

        走出家门务工去

        几天前,头戴羊皮帽、身穿皮夹克的麦买提伊木·图逊尼亚孜回到了和田地区策勒县策勒镇巴什科克买提村,立即引来众人羡慕的眼神。许多人都说,麦买提伊木·图逊尼亚孜变得精神了,和以前判若两人。他高兴地说:“这全靠我在外务工学到了知识,懂得了怎么靠双手致富的道理。”

        麦买提伊木·图逊尼亚孜曾经是村里有名的穷人。全家只有5亩土地耕种,妻子又有病在身,生活十分贫困。大儿子结婚时,他东借西借才算给孩子办了婚礼,生活一下子陷入了更大的困难中。

        去年年初,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已经50岁的他来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电力农场务工。要知道,这是他第一次离开生他养他的小村庄,可想而知当时他下了多大的决心。

        回想起当初的决定,麦买提伊木·图逊尼亚孜说:“刚到农场务工时,我特别担心。担心老婆一个人在家身体行不行,担心自己不知道怎么干活,挣不上钱怎么办。但我的担心马上就没有了,因为农场领导对我们外出务工者很好,派了师傅教我们怎么干活,给我们安排住宿吃饭。我发现,我干的活和我以前在家里干的差不多,都是除草、施肥、管护等工作,没想到一个月就挣了3000元。我放下心来努力工作,给家里挣更多的钱。”

        驻村工作队来到巴什科克买提村后发现,这个村富余劳动力很多,村里地少人多,他们就想到了帮助村民外出务工的办法。为了让这些世世代代没有走出过村子的农民适应外出务工的需要,他们成立了专门的劳务输出公司,为外出务工者进行专业化的培训。麦买提伊木·图逊尼亚孜就是首批47名外出务工者之一。他们来到农场后,立即适应了外出务工需要,人均增收都在1万元以上。

        麦买提伊木·图逊尼亚孜笑着说:“我去年挣了1.2万元,这是我活这么大第一次挣到这么多的钱,也是我5个月挣到过去全家人好几年才可能挣来的钱。感谢工作队,让我们外出务工挣到了钱,更重要的是,我们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今年我还要外出务工去,我要努力工作,尽快实现脱贫致富。幸福必须要靠自己的奋斗才可以得到。”

        (本报记者 王瑟 本报见习记者 秦伟利)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