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粉丝1.2亿,人均创作文学作品2000万字,IP知识版权估值高达1亿元以上。
创造这些奇迹的是3位来自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作家。
他们是网络文学界的“白金级”作家:耳根、胜己、小刀锋利。在国内最大的文学阅读与写作平台,上海阅文集团网络小说作家综合排名榜上,全国“白金级”作家33人,东北地区共6位,黑龙江省5位,而牡丹江市就有3位。
有人把中国网络文学和美国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以及韩国电视剧并称为当下的“世界四大文化奇观”。20年来,中国网络文学如雨后春笋,从肥沃的互联网土壤中迎春生发、势不可当。而地处东北边疆的牡丹江市,在东北振兴中创造了网络文学崛起的文化奇迹。
作家像大熊猫一样珍贵
“全国没有一个城市同时拥有3个‘白金级’作家,他们像大熊猫一样珍贵。”牡丹江市宣传部文艺科科长朱劲松这样评价3位“白金级”作家。
耳根(真名刘勇)、胜己(真名赵星龙)、小刀锋利(真名宋晓宇),他们现在均为国内网络文学的领军人物。因为网络作品创造业绩突出,3人被中国作协吸纳为会员,耳根则成为中国作协全委委员。
作家不再是穷书生,不再是落魄的样子。3位“白金级”作家改变了人们对传统作家的认识。“我希望大家了解,我们网络作家并不是每天宅在家里写个两三万字,然后电脑旁放一桶泡面,面黄肌瘦的。”耳根笑言。
“2009年的时候,我们写作的梦想是月薪突破1万元。2011年的时候,我们一个月赚了5万元。现在,我们不寻思钱这事了。”小刀锋利说,“牡丹江人都有一个文学梦,我们也有这个梦,我们的梦都在网络文学里。”
统计显示,牡丹江全市网络签约作家有500多人,创作收入达全市基本工资水平的约100人。在3位白金级作家的带动下,牡丹江一批网络文学爱好者纷纷加入网络文学队伍,特别是80后、90后的年轻文学爱好者相继进入创作梯队。
“中国作协调研网络文学发展状况时,选择牡丹江作为研究对象。”牡丹江市文联副主席储保军说。
培养网络文学沃土
为什么一个偏于一隅的边疆城市能拥有这么多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家?
“牡丹江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许多城市没有的网络文学发展沃土。”牡丹江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瞿向前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莺歌岭文化、渤海国文化、宁古塔文化、革命历史文化,牡丹江市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历史上牡丹江曾涌现出一大批享誉全国的作家和作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红遍了大江南北。
“网络文学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除了行业工作者勤勉的付出以外,更重要的是党和政府给予网络文学的土壤。”在牡丹江市网络作家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协会主席的耳根坦言。
2017年9月8日,在牡丹江师范学院春秋讲坛,一场别开生面的写作培训班吸引了包括鱼人二代、胜己等300余名网络作家和爱好者参加。“以前网络作家只是闷头在家写作,太孤单,也难于进步。这样的培训让我们能够脱离闭门造车,在交流中共同成长。”鱼人二代颇为感慨。
2017年,牡丹江师范学院与阅文集团签订《共建网络文学培养基地协议书》,积极培育网络文学人才。
培育网络作家梯次队伍,鼓励和扶持网络作家成立创作工作室;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网络文学发展提供优良环境;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打造完整产业链——面对数字经济的新机遇,牡丹江积极为网络文学保驾护航,提供优质的发展环境。
打造经济社会新引擎
古董级的宽阔厂房里窗明几净,现代时尚的办公平台上,四五十名网络作家同时在安静地创作。这儿是古道网络文化创作基地,如果不是亲眼所见,难以相信牡丹江会有这样的网络文学创作平台。
“许多人推开门误以为我们是网吧或饭店。”作家胜己笑着说,“这个平台不亚于‘北上广深’的公司,许多理念在全国都很超前。”
2016年,牡丹江引入黑龙江古道网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这个网络文化创作基地。这个基地也是牡丹江市创立的首个集网络文学内容生产及衍生品开发利用的综合平台,目前有40多名网络作家进驻。
打造“网络文学创作基地”“东北亚影视产业基地”“网络文学产业开发示范基地”,牡丹江将“网络文学产业建设项目”上升为市级发展战略。
“2018年,牡丹江将大力发展泛娱乐文化产业,深化与当当、阅文等企业的合作,出台扶持政策、设立产业基金,着力引进一批作家工作室、编剧团队和影视广告、动漫游戏、网络增值服务、APP制作等内容服务企业。”牡丹江市委书记刘忻在牡丹江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
在牡丹江江南开发区人才公寓里,十几间录音棚里不时传出悦耳的读书声。不要小瞧这些小录音棚,它们创造了有声播放平台超10亿次的全网点击量。
创造这个传奇的是牡丹江贰飞文化传媒公司,一家以“有声读物”制作为主体的文化传媒企业。
“提到高新技术,就是深圳;提到电商,就是杭州;提到有声书,就是牡丹江。”贰飞文化传媒公司负责人景智对未来满怀信心。
同样有信心的还有牡丹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苏。他在牡丹江网络作家协会成立仪式上说:“牡丹江将锤炼锻造一支机动灵活、实力强大的网络文学‘东北野战军’,努力将网络文学打造成全市的支柱性文化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本报记者 赵洪波 张士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