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成长为国培专家库的成员,我是怀着一种使命感走上讲台的。”2017年12月12日,在河南师范大学东区教学楼302室,给“国培”学员上课的是安阳市滑县博大鑫奥幼儿园的园长李攀。
李攀曾是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国培计划”的一名普通学员,两年后,他就作为师资库的专家站上了国培班的讲台。“启示很大,受益匪浅”是他在学员时期的感受,“因地制宜,学以致用”引领着他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家追求。
像李攀这样成长起来的学员还有很多,有些入选了“国培”专家库,有些成为省级名师,有些成为名校(园)长。从2010年开始,河南师范大学承担“国培计划”项目8年来,不断创新,坚持以文化人,走出了具有师大特色的“国培”路。
“来到师大,学校为我们配备了两名班主任。一名生活班主任,负责学员的日常生活管理,听取学员对培训生活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一名学科班主任,随堂听课,组织教学、讨论、示范、观摩、考察等活动。”参加“国培”的郸城县双楼乡徐花楼小学教师杨洪山说,“来到学校,很快就被‘圆桌课堂’‘借班上课’‘影子教师’这些活动吸引住了。”
“互联网是让我头疼很久的一个问题,没想到专家竟然是一对一辅导,作为网络研修平台的‘菜鸟’,我竟然也能为孩子们带回去一个新的世界。”坚守乡村教学几十载的永城市酂阳乡初级中学教师田伟说。
田伟所说的网络研修平台全名为河南师范大学“国培计划”网络研修社区平台,按学科和教学班建立“三人行”工作坊,每个工作坊包括一线名师、优秀教研员和学科专家组成的坊主团队以及50名学员组成。通过资源共建共享、坊主指导答疑、学员互动交流、科研课题指导等教学教研活动,为学员们带来了新天地。
为解决县级及以下地区培训人员课时太多无法参加培训的问题,学校全力推进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集中研修—顶岗实习—“影子教师”跟岗实践—返岗培训实践—总结提升—网络研修的混合式培训,充分调动项目县教师和中小学幼儿园的参与积极性,切实让学员通过培训得以提高。
河师大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武军会介绍说,学校成立了“国培计划”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国培”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项目执行办公室和顶岗实习办公室,设立学科班主任、生活班主任、网络研修、跟踪指导、资源开发和后勤保障等相关职能工作组,在校院联动的管理模式下高效推进国培工作。
“概括起来说,我们的培养可以称为‘一二三四’工作机制,‘一’是‘一个主体’,就是以学员为主体;‘二’是‘两个机制’,就是‘双班主任制和双导师制’,具体就是学科班主任和生活班主任,高校指导教师和中学指导教师;‘三’是‘三个结合’,即学员专业发展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技能提升相结合、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四’指的是‘四个平台’,即师生对话互动平台、学员交流互助平台、基本技能训练平台、能力提升实践平台。”武军会说。
“你从豫北来,我从豫南来,我们来自河南的乡镇和村寨……”《国培之歌》的旋律在学员和师生当中传唱着,运动会上的拼搏身影、篮球场上的团结协作、结业汇报演出的载歌载舞、清晨花园里的书声琅琅……师大国培文化的载体在不断丰富,内涵在不断加深,“国培”的种子已在师大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2015年河南师范大学入围首批承担“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法治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单位,并在该年度的参训学员网络匿名评估中,取得了全国排名第一的好成绩。师大的国培路已经走了八年,培育了一大批种子教师,也在师大的土地上播下了“国培”的种子。
“承担示范性项目1800人、新疆建设兵团项目190人、中西部项目20187人,数据背后是师大的国培情怀。”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广文说,“师大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开发优质培训资源,切实构建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体系,在校地协同中营造校本培训研修的良好氛围,助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人的可持续师大‘国培’路。”
(本报记者 崔志坚 本报通讯员 刁桂梅 孟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