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的足迹·光明书屋】
2004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一次专题学习会上的中心发言中,提到美籍德国哲学家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指出传统的工业文明,使人变为没有精神生活和感情生活的单纯技术性的动物和功利性动物,这种物质性压迫下的人,是一种变形与异化的人”。
《单向度的人》一书创作于1964年,是法兰克福学派核心成员赫伯特·马尔库塞的代表作,全名为《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该书针对发达工业社会的现实,提出了“单向度”理论,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了单向度的社会,使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向度”(dimension)也可译为“方面”和“维度”;“单向度”是指原本丰富多彩的事物被矮化和整合为一;“单向度的人”则是特指失去了否定的、批判的和超越的维度,只剩下耽于“虚假需求”而非“真实需求”之满足,对现实片面持有肯定、认同和接受态度的人,人的精神生活和感情生活在物质压迫之下遁于无形。
这位批判理论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洞见,某种程度上得到了社会科学界在去激进化前提下的共鸣。1977年,美国政治学家罗纳德·英格尔哈特在《静悄悄的革命:西方民众变动中的价值与政治方式》一书中,肯定了20世纪60年代的大规模运动使马尔库塞的理论著作成为大众传媒的主要来源。然而到1973年,“革命结束了”,但“政治方程式正在发生变化,尽管没有留下即时的明显的痕迹,但这种变化是根本性的,因而形成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西方民众尽管抗议活动的激烈程度在降低,但对主要制度的支持却在持续地疏离,其价值已由过于强调物质福利和人身安全,转为强调生活质量。
无独有偶,1985年,美国文化学家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则从传媒视角延伸了“单向度的人”命题:强势媒介能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重新定义现实世界,甚至塑造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人们生存在媒介所制造的巨大隐喻世界中而不自知。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有益的成分,在契合中国当下实际并做创造性转化的前提下,均可为我所用。在此,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做出了杰出典范。早在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时,他已认识到:“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2012年,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5年,在他的主持下,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所作十九大报告重新界定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需要的内涵大大扩展,从物质文化领域向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在内的全面美好生活跃升和转变。
一言以蔽之,所有“以人为代价的现代化”和“见物不见人的发展”都是不长久的。英国通俗哲学作家布莱恩·麦基曾对马尔库塞进行电视访谈,揭示出以后者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存有“一种符合客观的失望”,“即西方文明积聚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社会财富,而这些财富却越来越被用来阻碍而不是建设一个更公正更富人情味的社会”。因此,“必须将社会主义理解为旨在建立一种不同质量的生活,而不仅仅是为了带来物质上的改变”。而马尔库塞所期待的社会景观则包括:不断增长的社会财富与其破坏性的使用之间的冲突得以解决;消灭生活环境遭到毒化的现象;贫富差距能够不断缩小;技术进步被用来增强人类的自由,等等。为此,切实地做到“君子不器”“不为物役”,才是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
(作者:孔新峰,系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