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汇】
编者按
农村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和发展高质量乡村教师。本文作者基于对我国中东部地区河南、江西、山东、安徽四省乡村中小学教师的抽样调研和量化测评,发现乡村教师在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价值实现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劣势,导致其职业认同缺失,进而影响乡村教师的可持续有效供给。作者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教育公平,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状况非常关键,直接影响着乡村教师的职业发展、职业选择,进而影响着农村教育以及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全局,是一个刻不容缓需要下力气解决的问题。由此,作者对未来政策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1、乡村教师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提升缓慢
当前我国乡村教育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失衡主要表现为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师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整体积累与提升缓慢。放任自流,必然形成不断蔓延的乡村教育群体职业认同感的失衡与迷失。
首先,是乡村教师赖以生存的人力资本投资价值实现存在缺失。社会急剧城镇化过程中乡村教师人力资本价值的“民工化”是一个非常凸显的问题。一方面,尽管我国乡村学校教师工资水平在逐年提高,上涨幅度甚至超过城市学校教师,但是,乡村学校教师工资水平远不如城市学校教师工资水平,乡村学校教师的经济地位仍低于城市学校教师。边远地区的教师补助金额偏低,缺乏有效的激励作用。在一些地区,乡村初级教师的工资平均两千多元,代课教师的工资平均一千元左右。这样的工资水平本身不算高,与工人、个体经营户等职业的平均收入相较也有一定差距。另外,相比在获得教师资格之前教育投入上的花费,以及时间成本的投入等,乡村教师难免形成强烈的心理落差,也容易反思“值不值”的问题。另一方面,乡村学校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由此产生的教师职业成就感越来越低,职业倦怠感反而越来越强。据调研校长教师反映,压力主要来自五个方面:学生的压力,家长的压力,社会的压力,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压力以及自身的压力。根据调研的统计数据,乡村教师对职业生存状态和职业回报的认同感也是各维度中最低的,教师人力资本的低价值实现直接拉低了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其次,是乡村教师赢得外界尊重和安身立命的文化资本价值实现间相对抗。文化资本最先是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的,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主要包括三种形态,身体形态的文化资本、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和制度形态的文化资本。乡村教师的知识、技能、学识和修养等是其身体形态的文化资本,书籍等是其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而其文凭学历则是最典型的制度形态的文化资本。乡村教师的文化资本是其从事教师职业的根本,乡村教师要获得教师资格,首先需要依靠自身的文化资本,其次,乡村教师进入乡村教学岗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文化资本作为基础,再次,乡村教师的专业继续发展,也与文化资本的再生产密不可分。然而,当乡村教师进入乡村以及乡村学校这个场域后,其文化资本效力的发挥非常有限,进而挫伤了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第三,是乡村教师得以融入乡村生活的社会资本价值实现出现区隔。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的效率。在考量乡村教师的社会资本价值实现时,从来源上看,有三个基本方面构成,即乡村基于亲缘和血缘的社会资本,基于地缘的与乡民之间的社会资本,以及基于工作关系的和学生、同事之间的社会关系资本。根据笔者的调研,乡村教师的出身背景多是来自乡村,在城市读书工作后又回归到乡村,既不能很好地融入当地乡村世界,又想跳出乡村社会资本圈,进而成为“乡村中的异乡人”。即使融入乡村社会,但乡村社会资本圈资源优势有限,使得乡村教师处于不利地位。此外,社会资本的有限,也影响了乡村教师对其他资本如教师额外收入的来源、教师职称提升的获取等。而根据上文分析,乡村教师在其他资本方面同样不太有利,且各资本之间相互拖累、互相牵制。乡村教师这一职业不仅对乡村以外的群体不具吸引力,在乡村内部也在逐渐失去吸引力。
2、文化资本价值如何影响乡村教师职业认同
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提升缓慢影响了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探究乡村教师文化资本价值自我实现受阻的根源,可以看出这种影响。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的更新也日益加快,同时,知识的获取却变得日渐容易,知识的壁垒逐渐削弱。时代的新变化无疑对乡村教师提出了许多挑战。在工作之余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其文化资本,才可以应对知识的快速更替。面对知识背景各异、知识面更加广博的学生,乡村教师不但需要有更多的教育教学智慧,而且更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资本。在知识的洪流面前,教师的文化资本受到严重拷问,这是现今所有老师共同面临的时代问题,乡村教师同样不可避免。假若乡村教师在这过程中没有适当把控、合理充盈自身的文化资本,在知识的洪流中则极易失去专业权威,从而导致专业知识和技能自信受到打击,进而挫伤其职业认同感。
乡村教师在传递和教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在引导学生社会主流教育价值观的建立,其价值层面的文化资本要发挥效力。此为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终极源泉,所谓“立德树人”,先成人方可成才,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是为奠基之业,价值层面的文化资本是核心中的核心。然而,如今社会正处转型时期,价值多元是不争的事实,但在各方价值之中,并非都是经得住考验和推敲的,一些扭曲的价值观在短期内可能处于强势。另外,传统价值也可能遭受当代价值的挑战。面对如此复杂的价值冲突与博弈的世界,乡村教师也颇感困惑,已有的文化资本积累在价值困局面前捉襟见肘。当原本坚信不疑的价值观,不断受到外界挑战和否定之时,如何还能毫不犹豫、自信满满地让学生坚持是一个挑战,假若文化资本的根基动摇,职业认同感势必遭受撼动。
此外,乡村学校优秀生源流失非常严重,乡村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很大一部分最终进入城市工厂务工,乡村教育看起来越来越成为城市工厂的职前培训机构,乡村教师的教育工作当然也更不容易被乡村社会或农民家庭所认可。
3、精准政策提升乡村教师职业认同及信念
综上所述,提升乡村教师职业认同及信念是保障农村教育公平的一个刻不容缓需要下力气解决的问题。未来政策着力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精准推进。
第一,改变城乡有别的教师政策,修改城乡倒挂的教师编制标准,依法提高乡村学校教师工资水平以及对老少边穷地区乡村教师的特殊津贴保障。
当前我国所实施的编制标准呈现出城乡倒挂、不合理的特征,这一方面造成我国乡村学校教师编制紧张、数量不足,另一方面,加重了乡村学校教师的工作强度和负担,从而降低其职业认同感,导致乡村教师流动及流失。因此,需要重新考虑乡村尤其是贫困、偏远山区学校办学规模小的实际情况,放宽他们的编制标准,将城乡倒挂转为向乡村倾斜,研究探讨乡村教师灵活退休制度和退出机制。国家对城乡教师实行不同的待遇标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在其他福利待遇如医疗保险、职后培训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改变这种城乡教师不同的待遇标准,是缓解乡村学校教师流入城市的一个关键性政策。破解乡村教师职业认同的困局,经济福利待遇的提升是一方面,在提升乡村教师个体经济资本的同时,也提高了乡村教师文化资本的转化效率。且教师在面对社会关系的价值挣扎时,经济福利待遇的提升,也许就让问题迎刃而解,乡村教师可以不必再难以抉择,社会关系也不至引起重重困扰,以致影响乡村教师对其职业的认同。在短期内比较单一的以金钱为导向的价值衡量标准还不能改变的情形下,提升经济福利待遇是提升乡村教师社会地位、进而提升其职业认同感较直接的方式。
第二,加强乡村特色的具有乡土气息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发能代表乡村本地生活智慧的,有生命力的乡土教材。在笔者调研所到之地,其本身都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江西赣州有着苏区红色根据地文化、历史儒道文化和客家创业自立文化,山东济宁有着微山湖文化和铁道游击队精神等文化积淀及其演化。这些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乡村教育者的自信、担当和智慧的很好的来源。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在物质上强化配套,为教师文化资本增值提供物质条件、丰富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在文化氛围上进行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既让教师已有的文化资本发挥效力,也让教师的文化资本得以积累和丰富。同时,将当地已有文化积淀充分挖掘和利用,因地制宜,积极开发乡土教材。所谓乡土,是每个人长大的地方,是让我们渐通人事,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地方。校园文化从乡村本身的文化土壤中汲取能量,可以丰富乡村教师以及乡村的文化资本,提升乡村教师职业认同的同时,提升其对乡村文化的认同。
第三,建立教师融入乡村生活机制保障,同时也要大力宣传和提升乡村农民对乡村教师的全面了解、认知、共情和认同。新时代乡村教师与乡村生活的隔离,阻碍着乡村教师文化资本效用的辐射范围,成为乡村的“边缘人”也抑制着乡村教师社会资本的扩张。构建合理的开放融入机制,让乡村教师的文化资本充分发挥作用,提升乡村教师对自身的认同,同时也重新提升农民对乡村教师的认同,这都能提高其职业认同感。并且,也能打开乡村教师的社会关系网,丰富其社会资本的领域,在提升社会地位的同时,提高职业认同。在笔者调研的河南辉县侯兆川地区,就将乡村学校与乡民生活进行很好的融合,丰富了教师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价值实现。同时,要将乡村教师职业认同和职业信念的建设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教育的改变离不开社会之根,农村教育的改变同样离不开乡村社会,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提升,是农村教育变化发展的关键一环,是农村教育与现代化接轨的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不能让对乡村教师的关照脱离乡村整体的改革发展,“在农村教育,而不为农村教育”的政策价值导向会更加挫伤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和职场生态,进而影响整个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作者:宁本涛,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