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09日 星期二

    向西而歌

    ——西安交通大学传承与发展西迁精神纪实

    作者:本报记者 张哲浩 本报见习记者 唐芊尔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09日 09版)

        俯瞰西安交通大学校园(2015年11月25日摄)。新华社发

        1959年,学生们在西迁后的交大校园图书馆阅览室内学习(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959年拍摄的西迁后的交通大学校园一景(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经历20世纪50年代交大西迁的部分师生行走在西安交大校园内(2015年11月19日摄)。新华社发

        游客参观西安交大西迁历史纪念馆。新华社发

        在今天的西安交大校园里,有一条著名的梧桐道。两侧的梧桐高耸入云,已有双手合抱那般粗。每到秋季,金黄的梧桐叶飘落而下,自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这些梧桐树是60多年前交大西迁时从南方运过来的。”交大从上海西迁至西安的亲历者、84岁的退休教师胡奈赛告诉记者。

        1955年,出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国务院作出了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决定。一呼而百者应。交大师生员工与家属响应党的号召,从繁华的上海奔赴艰苦的西部,将自己的人生与事业投身于这片黄土。

        “大树虽然西迁了,但是根根须须你都要把它保护好,不能伤了它的根,而且你还要给它浇水施肥,气候环境肥料都要适合,它才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胡奈赛回忆起当年西迁的经过,仍然感慨万分。

        如今,60多年过去了,在党与政府的支持和关怀下,西安交大已成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和从事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之一,为我国尤其是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科技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棵棵枝叶擎天的梧桐树,正是交大西迁60年来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历程的写照,也是“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的象征,不断地向今人诉说着交大西迁这一段波澜壮阔、感人至深的历史。

    “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

        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是晚清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南洋公学。学校创建之际,正是民族危难之时。“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盛宣怀奏请清廷办理南洋公学的这句话,表达的是时代呼声。

        60多年前,开发和建设大西北成为国家的战略之需。一份由当时高等教育部提交的关于调整国家高等教育布局的报告呈送到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案头。党中央经过慎重研究,作出了交通大学由上海迁至西安的重大决定。消息传来,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交大党组织和全校师生员工,把国家民族的要求与学校命运、个人发展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坚决执行关于交通大学迁往西安的决定。

        “1400多名教工,特别是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率先垂范,近3000名学生热血沸腾,义无反顾地登上‘向科学进军’的西行列车。”学校领导、学术带头人身先士卒,17位党委委员中有16人迁到西安。西迁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等占教师总数70%以上。

        “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花甲之年毅然西迁。西迁后他时刻谆谆教导学生和青年教师确立献身于开发大西北的理想。直到80岁高龄,他还不辞辛苦前往新疆和甘肃等地考察,还想着学习维吾尔语,为新疆人民服务。

        陈学俊院士是交大当时最年轻的教授,他与爱人带着4个孩子举家西迁。他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使得西安交大在多相流与传热方面的研究蜚声海外。

        沪上名医沈云扉,以66岁高龄来到西安新校的小诊所里为师生服务了8年。交大不少师生至今还记得沈云扉于1957年写下的那一首词《忆江南》,这也道出了无数西迁交大人的心声:

        长安好/建设待支援/十万健儿湖海气/吴侬软语满街喧/何必忆江南!

    “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家”

        如今,来到西安,你一定会为这座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城市所倾倒。然而,在60多年前,西安的物质生活条件,要比想象中艰苦得多。

        “那时西安有三句话:马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据时为交大学生的徐通模回忆,当时西安的生活条件和上海根本不能比,十分艰苦。

        从繁华的上海来到贫瘠的黄土地,交大人并没有因此生出一点怨言,也没有一丝懈怠。在当时的交大,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家。”

        正是以此为信念,交大人在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面前,没有放松对学生的教育,没有放松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更没有放松对科学技术的研究。

        彭康是交通大学西迁、迁校后学校建设的卓越领导者,是西安交大师生极为尊敬的一位校长,也是一位具有丰富革命实践经验的教育家。20世纪60年代,学校和国家都进入困难时期,但他想得最多的却是如何按既定目标办出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西安交大。

        在他的带领下,老领导们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副校长张鸿亲自主讲“高等数学”,指导青年教师。彭康、苏庄经常到教室检查听课,教师、实验人员本着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千方百计加强校内外实习实验基地的开拓和支援地方工农业。

        迁校以来,西安交大累计培养了23万多名大学毕业生。如今,他们广泛分布在各个领域。特别是西迁以来培养了29位院士,有近一半在西部工作,奠定了西部工业发展必需的高等教育基础,打造了中国西部首屈一指的科教高地。

    “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

        60多年来,西安交大人一直秉持着“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在西北的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的奇迹。

        多年来,在规模、资源拥有量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西安交大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持续稳居全国高校前列。1959年,西安交大迁校不久就参与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计算机的全部设计和制造工作;1965年周惠久院士创立的“多次冲击抗力理论”被誉为中国高校科研成果的“五朵金花”之一;20世纪70年代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笔图形显示器。

        十八大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西安交大更是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不断迎来发展的新机遇。

        2014年,西安交大开启了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建设。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曾认为,这将是交大迁校后的第二次创业。“作为教育部和陕西省共建的国家级项目,是西安交大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西安交大将大学与社会有机融合,发挥大学引领作用的积极探索。”

        同年,西安交大还发起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大学联盟”,并成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得到了陕西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目前已得到包括英法意及中国周边国家的几十所高校的响应。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西安交大入选全国36所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同时,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8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饮水思源。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一场浩浩荡荡的西迁,更离不开西安交大人对西迁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2017年11月30日,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西安交通大学15位西迁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体会和弘扬奉献报国精神的建议。

        12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祝大家健康长寿、晚年幸福。也希望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2018年新年前夕,当写信者之一的胡奈赛亲耳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提到“西安交大西迁的老教授”时,她激动得难以言表:“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体现的就是西迁精神。”

        风云两甲子,弦歌三世纪。如今,西安交大这棵大树在西北这块充满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上,愈发繁茂,而西迁精神作为西安交大独有的精神财富和气质品格,也将激励着怀揣中国梦的西安交大人,谱写更壮美的创业鸿篇。

        (本报记者 张哲浩 本报见习记者 唐芊尔)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