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07日 星期日

    听国宝讲述自己的故事

    作者:本报记者 李韵 本报通讯员 奚牧凉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07日 04版)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何尊主题海报。资料图片

        “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

        2018年的第一天,历时两年制作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如约上线。

    “诗意的解读”

        第一帧画面,不见国宝,反倒是一个硕大的“人”字。之后,“人”字变为“人头壶”,画外音响起,“你来自泥土,头微微扬起,仿佛仰望天空”;画面中,天河深邃,人头壶仰首眺望。

        作为一部总100集、每集5分钟的纪录片,来自西安半坡博物馆的人头壶不仅抢得了百把国宝“宝座”中的一席,而且还挑起了开幕全片的重任。那人面鱼纹彩陶盆、舞蹈纹彩陶盆、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呢?这些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早已是各大图录、教科书中“国宝”的代名词,可在名为《最初的凝望》的第一集中,它们只是作为辅助文物,以配角之姿短暂“出镜”。

        “它的脸孔非常生动,宽大浑圆的腹部又象征了生命的孕育。”《如果国宝会说话》总导演徐欢,早已把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代表性文物看了个遍,最后,还是这件人头壶栩栩如生的“人”形,帮她下了决心。

        徐欢说,做《如果国宝会说话》,是希望大家能从中看到国宝和人的关联。每件国宝都蕴含了丰富的信息与多维度的价值,当它们开口说话,岂是5分钟可以言尽?“取一两个点,特别难。”虽然文物知识“干货”不少,但纪录片毕竟不比学术论文、考古报告;就连100件文物这一总数,相较全国灿若繁星的文物典藏,也只是沧海一粟。为了选取合适的点,徐欢说,她团队里的小伙伴“看文物资料都看迷糊了”;如今纪录片大部分杀青,“我感觉他们都足以报考文博专业”。她说笑中充盈着自豪。

        实际上,作为《故宫》《故宫100》《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等经典纪录片的总导演之一,徐欢早已是“文物视觉化”领域的专家。她麾下的央视纪录频道原创团队,也从《故宫》《故宫100》《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一路走来。这次,他们力邀了一批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文物报社等单位的青年才俊加盟,多个领域的相关专家也进入了顾问团队。

        文博专家杨兆凯,被徐欢亲切地称为“班长”。他说:“我们会有几位较固定的青年学者与编导组不定期开会,对片子的方向进行调试。撰稿则邀请了熟悉每一件文物领域的青年学人,再与该集编导互动、推进。”对同一件文物写成的方案稿,往往有不同角度的若干版,只是最终能获得认可登上电视的,仅有其中之一。

        最终纪录片切入的角度,既包括国之重器,又涵盖最新发现,但最重要的是选取中华文明的物证,串联起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明坐标、历史图景。所以在《寻龙玦》中,除“主角”红山玉龙外,纪录片还展现了远古至明清玉龙形象演变的代表器物;在《神之徽章》中,以良渚玉琮王为代表,观众又全景式地俯瞰了整个良渚遗址迄今发现的诸项重大成就;甚至在《陶醉了六千年》中,当代重制陶鹰鼎的陶艺家可可都在镜头前,讲述了自己追摩先人的心语……正如节目组另一位文博专家李晨在首播后的激动感言:“我们尝试了一种诠释文物的新手法,从物证和影像两个维度,尝试重构了中华文明的视频索引,善莫大焉。”

        而“人”,这一贯穿于纪录片中的主题,为《如果国宝会说话》带来了“诗意的解读”,徐欢如是说。人头壶故事的最后,画外音响起,“六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此时此刻,观众仿佛与先人一道,凝视着同一双眼眸。

    “把国宝捧红”

        徐欢带领的是一支涵盖了“60后”至“90后”的团队,以她的话说就是“活泼得很”。这一点,从纪录片“未播先火”的那一批地铁广告中即可看出端倪:三星堆青铜人像瞪着大眼睛对你说,“说我像奥特曼的,你别走”——真是绝了。

        这些青春化、多样化的创作尝试,在《如果国宝会说话》中不难觅到,比如《甲骨文——刻辞骨柶》一集,一则动画就诙谐地展现了一位商代男子的一天,以及其中几个场景所对应的甲骨文;而在后母戊鼎“登场”的背景音中,我们不仅可以听到恢宏大气的音符,而且还可以发现青铜冶炼的拟声。“尝试影像表达的可能性”,“班长”杨兆凯如是说。

        短视频虽短,门道却太深。网友在地铁中打开手机,用断续的信号杀掉时间,如何在两站地的行程中,以屏幕上的文物影像攫取观众的目光?这样的观看场景就在你我身边,挑战精确到每一帧、每一秒。“做惯了大片”的徐欢其实也很懂这些道理。现在这个时代,人人都是摄影师,短视频的市场早已刺刀见红,《如果国宝会说话》如何“突围制胜”?这时,徐欢想起了《故宫100》逐渐走红的经验:保证品质,观众自会在未来“反复点击”,“第一位还是内容,尊重国宝本身”。纪录片第一集,高清影像便展现出令人刮目的魅力,文物在镜头前纤毫毕现,有些细节甚至比在博物馆展柜中还要清晰,画面干净、大气,引人注目。

        徐欢笑着说:“我们想着把文物捧红,国宝要是成了明星,纪录片自然就红了呀!”团队中的王冲霄导演说出了整个团队拍摄国宝的一种诉求与态度:“这部纪录片是小人国在向巨人们表达敬意,是一些大头针在讲述金箍棒的故事。作为其中最最细小的一枚,我难免也会抱有幻想——万一本片的观众里,就藏着未来的孙悟空呢?”

        如今,《如果国宝会说话》在每天22:00至22:30亮相CCTV-9,以每天5集的速度“说话”,5天即会播完第一阶段的前25集。真正收获口碑的时刻,还在于日后的二轮传播。徐欢透露,有望在今年上半年陆续播出后75集。“希望《如果国宝会说话》能留得住,成为经典,慢慢发酵出持久性。”她说。

        (本报记者 李韵 本报通讯员 奚牧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