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05日 星期五

    河南沈丘:

    “规矩+服务”厚植新民风

    作者:本报记者 王胜昔 本报通讯员 黄海涛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05日 10版)

        1月2日,在河南省沈丘县卞路口乡大郭庄村,村民王元明家里格外热闹。两口大锅热气腾腾,旁边摆满了蔬菜、粉条、猪肉。乡邻们有的在择菜,有的在洗碗,忙得不亦乐乎。“今天老王大儿子结婚,自家买的菜大伙帮着做,外面来的亲戚有宴席,本村的吃大烩菜,这是近两年俺村兴的新规矩。”村党支部书记郭洪亮边说边看菜单,检查是不是超过了标准。

        可在早些年,大郭庄办红白喜事,排场可不小。迎新车队动辄几十辆;戏班子能唱三五天;婚宴大都是去酒店,差点的也是包桌找大厨做。“最可气的是相互攀比,张家摆20桌,李家要摆30桌。今天生日酒,明天升学宴……”郭洪亮说,“一天最多吃过6家酒,花了1200块,有的份子钱还是借的。你说,咋会不穷?”

        刹歪风、治陋习事关群众切身利益。2015年初,大郭庄村委会印发了《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倡议书》,明确提出“红事新办、白事简办、小事不办”,并细化具体要求,比如:红事随礼100元封顶,每桌总消费不超过200元;白事50元封顶,每桌不超过150元等等。

        “万事开头难,移风易俗更是如此。”郭洪亮说,“谁家要办事,我上门跟他说简办,他认为‘小瞧人’,经常争得脸红脖子粗。因为以前排场惯了,突然减去一大半,大伙总觉得面子挂不住,鼓着肚子也要硬撑。”

        为捅破这层老旧的窗户纸,2016年,沈丘县纪委下发文件,要求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凡违规者,除追究当事人责任外,还要追究领导责任。“我们县以自然村为单位划分为558个网格,实行干部全覆盖包保管理,一直坚持到现在。”郭洪亮介绍。

        有全县党员干部带头,大郭庄群众的说法跟着变了:“干部不比咱‘面子光’,可人家都是省着来,咱干吗花钱又遭罪,铺张浪费不说,还耽误挣钱。”

        看村民思想有了转变,村委会进一步完善了《操办红白事参照标准》,并纳入《村规民约》。同时,结合全县“传树争做”主题教育活动,挖掘先进典型,用身边事引导身边人;组建红白理事会,与每户签订责任书,为大操大办上道“紧箍咒”;对违规操办的村民取消其评先资格,是低保户的建议取消其低保资格,等等。

        除了定规矩,村委会更注重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比如红白理事会上门帮家属主事、联系车辆;提供村文化大院作为办事场地,桌椅、音响等设备免费用;安排村艺术团给红事义务表演增添喜庆;无偿给白事提供孝花代替孝布;将村集体的大棚蔬菜按成本价送货到门,等等。

        大郭庄民间艺术团还将移风易俗编进说唱快板,宣传“勤俭节约”“厚养薄葬”“绿色祭扫”等理念;绘制文化墙,引导青年树立“不要车、不要房、自己家业自己创”的婚恋观;举办“好婆婆 好媳妇”“文明家庭”评选活动,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一片带全县,将移风易俗根植人心。

        大郭庄的做法是沈丘县的一个缩影。在该县最近的一次随机调查中,93%的群众支持并参与了移风易俗活动,98%的受访者表示感受到了乡风的变化,群众满意率达97.6%。

        “沈丘县用移风易俗的‘金钥匙’,打开了乡风文明和群众减负‘两把锁’,有力推动了全县的新民风建设。”沈丘县委书记皇甫立新说。

        (本报记者 王胜昔 本报通讯员 黄海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