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孟子故里山东济宁邹城市唐村镇,一股“乡贤文化”新风扑面而来。“新乡贤”们活跃在全镇29个行政村,为乡村治理工作探索出一条新路,为美丽乡村建设锦上添花。
立足本地传承乡贤文化
“开展新乡贤文明行动的初衷是想要解决我们发现的一些基层存在的严峻问题。”唐村镇党委书记高胜介绍说。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但优秀的乡土文化也遭遇了很大的冲击,致使一些农村地区出现文化流失、道德滑坡等问题。
此外,乡镇政府及村两委在实施基层治理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行政力失效的问题,群众对村干部有隔阂、有误解,导致党支部的凝聚力受到很大挑战,服务力也明显偏弱。
现实要求镇村工作必须要深入群众、找到一条适应当前实际的新路子。在经过一番广泛的调研与思索后,乡贤这个群体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高胜介绍说,之所以选择乡贤为突破点,是因为乡贤来源于群众,最了解群众,最能与群众息息相通。而且唐村镇在历史上有着丰厚的乡贤文化积淀,以明代著名乡贤潘榛为代表的乡村贤达,立仁义、举孝廉、行善事、重奉献,有口皆碑,影响深远,也使唐村镇敬贤、重贤、思贤、学贤之传统名传四方,优于他乡。
镇党委立足于传统与现实之间,积极进行乡贤文化的重构与创新,新乡贤被他们定义为“党委政府眼中的参谋,村干部倚重的好帮手,老百姓心里的德高望重者”。为让新乡贤更好地发挥作用,镇党委还引导干部群众回到乡贤的精神原点,以“读孟子,做乡贤”活动为抓手,确立了“以德化人,重在教育;求实务实,重在建设;继往开来,重在创造”现代新乡贤文化,并创立了“唐村乡贤大讲堂”、编写“乡贤三字经”,还筹建“唐村镇乡贤书院”“唐村镇乡贤大道”,让崇文尚德的中华传统深入生活、扎根群众。
推陈出新倡树新乡贤
原本紧张的麦收期间,西颜庄村的两户群众却扔下农活闹了起来,一家因误收了邻家一垄麦子,被强行拔了收割机的钥匙,双方剑拔弩张。“俗语说焦麦炸豆,不能耽误了抢收,多少损失我先赔上”,乡贤齐如松及时赶到,接着让家人送过来200斤麦子。把麦子一放,老齐讲起了“六尺巷”的故事,两家领会其意,麦子也不要了,邻里关系和好如初。
西颜庄村党支部书记李作猛感慨道,乡贤在宗族或邻里中都享有较高的威望,生活在村里,大事小事都知道,邻里纠纷苗头他们往往在第一时间就能发现,成为化解矛盾的“灭火器”。
然而调解矛盾、维护稳定仅是新乡贤众多工作中的其中一项,为切实发挥好这支队伍的力量,唐村镇以“接地气、搭台子、用真功”为要求,提出了“聚乡贤传家风、聚乡贤转村风、聚乡贤惠民生、聚乡贤促发展、聚乡贤保平安、聚乡贤强党建”的工作理念。唐村镇先后承办了新乡贤“传承好家风”朗读会、“中国新乡贤唐村论坛”等大型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发动新乡贤群众整理本族、本户优秀家风家训,以言传身教推动优良家风的赓续传扬。
乡贤的影响不是来自行政力,而是来自人格的感染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2015年,唐村镇由乡贤亲自排演,对起于周代兴于明清的乡饮酒礼进行了成功挖掘恢复,礼仪中明长幼、定村规,教化乡民、和睦乡邻。在端午节,该镇还开展了为全镇65岁以上老人举办“敬老幸福餐”活动,现场讲村史、宣读姓氏家风家训,活动当天将“与国咸休乔木第,同天并老乡贤家”的中堂悬挂到新当选的乡贤家中,激励他们做到一家“贤”带动一村“贤”,进而带动基层群众形成知乡贤、学乡贤、争做新乡贤的良好氛围。
新乡贤渐成社会管理主角
唐村镇王炉村是镇驻地村庄,因近年城镇发展占用村级土地较多,很多农民的坟地需要迁挪,这可是村里的难事。于是村支部找到乡贤,由两位新乡贤出面主持操办,召开村民会议确定公墓场所,组织抓阄分配墓地位置,移风易俗精简办丧事,这样一件令村两委头疼的事就这样波澜不惊地解决了,老百姓心里踏实了,村支部的威信也提高了。
“因为我们的想法来自群众,自然就会得到群众的支持。”村里的新乡贤邱启才、王昭柱一语中的。新乡贤不是村干部,但来源于群众,又有一定文化水平和较高的群众威望,往往对政策法规和群众呼声两头吃透,处理事情既合情又合法,使大量的棘手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为更好地发挥这支不领薪水的编外队伍的作用,目前,该镇在各村设立乡贤工作室,设立每周一为“乡贤工作日”,请乡贤参与村级“四议两公开”工作全过程,让群众放心。
新乡贤们在做好村庄工作的同时,还在推动镇域发展上献计献策。原唐村煤矿学校废弃后资产移交镇政府,对于这块资产如何盘活增效,乡贤积极建言献策,唐村镇转换发展新动能,成功打造了“梦想小镇”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目前,“梦想小镇”入驻企业团队达110个,带动就业2000余人,被评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和“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新乡贤在恳谈会上还提出了走“依托驻地大企业优势,走循环经济发展路子”的建议,唐村镇借势而为,规划建设了华电国际·唐村循环经济产业园,成为山东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如今,新乡贤已经成为美丽乡村的‘头雁’,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有生力量。”济宁市委宣传部部长李昌文表示。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通讯员 丁永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