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6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

    发挥特色优势 建设高水平大学

    作者:金雄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31日 06版)

        【书记校长谈】

        党的十九大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延边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秉承传统、彰显特色,突出区域性、民族性、综合性特点,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内涵发展,扎实推进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学校党委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做到“四个突出”,即突出政治引领,制定实施细则推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地落实落细,科学谋划到建校100周年时的愿景目标,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突出思想引领,多形式、多渠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贯穿于立校办学全过程,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突出创新引领,出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意见,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增强思政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制度引领,健全完善党委“三重一大”议事决策制度和运行机制,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实行各级党组织党建责任清单制度,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培养跨文化素质人才。延边大学秉承“求真、至善、融合”的校训,始终植根中华大地,吸收多元文化的养分,以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的人才为己任。学校立足民族区域特色,启动了教育教学领域新一轮综合改革,构建以多语能力培养为特征的多元文化模式,以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为核心的多元文化教育模式,以中外联合培养为载体的多元文化跨国体验模式。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学生自主跨专业、跨学院选修多元文化课程,坚持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知识传授与能力提升相结合,为特色人才培养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为建设边疆、稳定边疆、繁荣边疆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坚守学科特色优势,服务东北亚区域发展。延边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高校。学校始终坚守特色和优势,牢记自身的重要使命,利用好“一二三”平台,集中力量打造学科高峰和学科高原。“一”是努力建设好外国语言文学世界一流学科,将其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重心,充分发挥其在东北亚区域交流与对话、国家咨政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二”是利用好“长白山生物资源与功能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朝鲜韩国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平台,提升临床医学、药学以及世界史、民族学等重点学科整体建设水平,强化示范引领。“三”是利用好“朝鲜半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长白山生物资源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肉牛科学与产业技术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加快构建适应吉林经济转型和创新驱动战略的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重点学科体系。

        注重文化引领,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延边大学始终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主动融入主流文化,大力培养各级各类民族人才,大力传播中国朝鲜族优秀文化,大力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大力开展多元文化融合的民族团结教育。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求同求合的文化精神,深入每一个延大人的灵魂深处,引领着各族师生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学校三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并多次获得吉林省和延边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民族团结、共教共学、传承文化已成为学校发展的历史积淀和发展动力。学校将以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契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内涵式发展,提升办学质量,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努力。

        (作者:金雄,系延边大学校长)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