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

    黄旭华的科学匠心

    作者:本报记者 叶乐峰 李娜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30日 06版)

        【誓言无声初心永恒 黄旭华的小故事】

        如果你问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什么样的几何形状最完美?

        他会回答:“水滴形!”

        水滴,大海的一分子,能与大海融为一体;水滴型核潜艇,摩擦阻力小,水下机动性和稳定性好。

        为了这个“美丽的遐想”,美国谨慎地走了三步——先把核动力装在常规线型潜艇上,再建造水滴型常规动力潜艇,最后结合成核动力水滴线型试验艇。苏联人跳的步数更多,五级、六级跳。中国的核潜艇研制,是分多步走,还是一步到位?

        有人说,我国的工业技术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应该更多级地跳到核动力水滴型。可是,黄旭华却敢变成一级跳——把核动力直接装进水滴型艇身内试航,而且一试就成功了。

        “我们已经知道了核动力水滴型是可行的,这就像部队行军,已经有侦察兵探出一条准确道路,再没有必要去走弯路。”黄旭华说。

        就是这么一个思路的转变,让中国核潜艇的下水时间至少提前了10年。其实,黄旭华的自信源于千百次的试验。

        为确定水滴型艇水下高速航行时的机动性和稳定性,黄旭华带着一帮技术人员,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小半年。常常为了一个数据,他带着技术人员衣不解带,日夜不停地进行计算,直到结果满意。

        黄旭华始终尊重科学,按照科学规律搞核潜艇试验。

        当时国外权威文章提到,美国在核潜艇下装上一个65吨重的大陀螺,利用陀螺高速旋转,在发射导弹时把艇体平稳下来。当时,研究所里的分歧特别大。有人表示,既然美国是这样设计的,我们也应该研发一下替代物件。

        黄旭华坚持自己的意见,“为什么不能相信自己的结论,非得跟着美国走不可”?

        最终,经过理论分析和试验后,黄旭华大胆地取消了这种设计,不用大陀螺依然可以保持艇体稳定,核潜艇的研制没有走弯路。后来,结果证明65吨重大陀螺的报道是子虚乌有。

        黄旭华作为总设计师,需要他拍板的事情太多了。但每次开会他都会充分听取大家意见,激发大家的辩论,他总是这样说——

        “根据某某意见的启示,我这样想……”

        “某某的批评意见告诉了我们不能做什么……”

        拍板之后,他的独白富有个性:“在没有决定之前,欢迎大家各抒己见,骂几声都无妨。但是,一旦定了,大家不要再动摇我的决心。科学上的问题只有横下心来干一段,才会真相渐明。干对了,功劳是大家的,干错了,责任我一个人承担。”

        2016年10月15日,中国首艘核潜艇游弋深海40多年后退役,进驻青岛海军博物馆码头。而它的总设计师仍在“服役”。

        除了每天去办公室,黄旭华还经常到校园、科研院所做讲座。对于年青一代的科研人员,黄旭华送给他们“三面镜子”:一是“放大镜”——扩大视野,跟踪追寻有效线索;二是“显微镜”——放大信息,看清其内容和实质;三是“照妖镜”——鉴别真假,吸取精华,为我所用。

        他说,自己要做年轻人的“啦啦队”,为他们加油鼓劲,必要时出个点子,希望年轻人往前冲,希望国家能早日建成科技强国,从“跟随者”“并跑者”变成“领跑者”。

        (本报记者 叶乐峰 李娜)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