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经典价值历久弥新

    作者:王晓宁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29日 02版)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人民出版社出版。资料图片

        【总书记的足迹·光明书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是保持政治上坚定的思想基础。”他要求领导干部挤时间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代表性篇目,“突出重点,精选精学”。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称《导言》)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列出的领导干部必读的经典篇目之一。

        《导言》是马克思紧扣时代课题、回答时代之问的理论结晶。人类历史进入19世纪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阶级斗争形势的变化,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弊端日益显现。用一种崭新、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指导工人运动显得更加迫切。为适应这一需要,从19世纪40年代初开始,马克思就研读大量经济学文献,系统研究经济学问题,计划写一部以新世界观为指导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并初步将其定名为《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又结合新的实践经验,重新开始曾一度被革命中断的政治经济学研究。1857年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资产阶级社会的走向、无产阶级解放的出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深刻指出“这一切答案都深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深植于经济生活的现实中”。《导言》就是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为他计划中的经济学巨著《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总的导言”。这篇未完成的手稿在马克思生前并未发表,直到1903年才首次发表在《新时代》杂志上。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可以看作马克思全部政治经济学著作的总导言”,《导言》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思想。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认为斯密、李嘉图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把单个的孤立的个人生产当作出发点“属于18世纪的缺乏想象力的虚构”,政治经济学要把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和出发点。关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分配、交换、消费同生产并列起来的认识是肤浅的,四者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生产是出发点并支配着其他要素,其他要素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马克思考察了以往经济学家构建理论体系的方法,认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才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文学艺术和物质生产的关系,马克思举例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的结果,随着这些自然力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导言》蕴含的思想价值历久弥新,至今仍闪耀着真理光芒。读懂《导言》对于我们今天完善国家宏观调控,正确处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正是坚持了马克思所强调的“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在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基础上,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论断。基于这一判断,我们立足长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一方面,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破除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另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最终目的,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通过这些改革,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发展是最好的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我国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结晶,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科学途径,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活力,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正是我们今天重读《导言》的价值所在。

        (作者:王晓宁,单位:教育部社科中心)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