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28日 星期四

    既要面子亮 更要里子好

    ——山东通过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村

    作者:本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28日 04版)

        “现在好了,县里出台的惠葬政策,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移风易俗的锁。”说起全民惠葬新政,山东省沂水县林家官庄村红白理事会会长林立录打开了话匣子。

        “在农村,白事是个焦点,老辈们留下来的丧葬习俗在有些人心里很牢固,圈地建坟,大操大办,相互攀比。但从今年5月10日开始,这个现象悄悄发生了变化。”林立录说,从那天起,县里对具有沂水户口,在当地死亡的居民,从遗体运输费、火化费、骨灰盒等费用直到公墓安葬,全都由县财政承担,逝者统一安葬在公益性墓地。

        林立录指着村头不远处的传统墓葬区,给记者扳着指头算起了账:村里有800多口人,按传统丧葬习俗20年左右就把占地16亩的公墓全部占满了,“说难听点就是死人与活人争地”。现在新建的公墓,1亩地可以建200个双穴墓,相当于省下了一二百亩地。

        林立录说,这还不算,原来办场丧事那真是劳民伤财,光帮忙的人就有几十个,吃喝烟酒、纸扎孝衣、火化修墓穴等,至少要花两三万元,相当于一般家庭一年的收入。现在纸扎、孝衣没有了,火化、骨灰盒等花费政府又包了,加上红白理事会全程操办,一场白事下来3000元都使不了。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沂水县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全县范围内实施了全民惠葬政策,实现了群众、社会、生态多方共赢。沂水县委书记薛峰说,如果不改,就连保住耕地红线都要受影响,新政实施后,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又减轻了群众负担,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不可或缺。山东把移风易俗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大力倡树文明新风,积极推行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积极为村规民约立规矩,发动村民议定移风易俗事项,写进村规民约,村民签订承诺书,让红白事简办有依据、让攀比者无借口;指导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章程,明确标准,免费操办红白公事,全省成立农村红白理事会8.6万余个,建立“喜丧大院”“村民礼堂”等红白事办理场所5756个;建成基层“道德讲堂”5.6万多所,乡村儒学讲堂发展到9200多个,举办活动4万场次,参与群众500多万人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东“乡村儒学现象”。一时间,广袤的齐鲁大地新风扑面。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