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什么是科学的学前教育?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如何直面“小学化”问题?家长们普遍追求的“领跑”是不是有利于孩子的终身学习?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相继下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等文件,连续六年集中开展了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如今,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观念是否有所转变?“小学化”问题是否有所改善?对此,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让游戏释放幼儿天性
场景:小朋友们在户外建构区玩积木,发现来来回回搬运很麻烦。于是跑到三轮车停放处,选了一辆后面有斗的车。为了尽可能多放点,他们不断调整木块的摆放方式,最多时竟在三轮车中一次性装了14块积木。经过几次同样的运输后,他们成功搭建了一座房子。
鲜有幼教人不知道“安吉游戏”,上面一幕就发生在浙江省安吉县实验幼儿园。
小朋友们反复装卸搬运木块,展现的正是他们好奇的天性。怎样搬才最省力,怎样装才装得多,这些问题不是老师提出的,而是孩子们在游戏操作中因需要而产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是老师提供或启发的,而是孩子们通过不断尝试调整材料的位置来达到空间的最大利用,通过目测空间来直接感知所需的数量。这样玩,孩子的空间方位知觉、数的感知、合作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不提升?
这里的玩具与众不同:各种各样造型的梯子,长宽不一的木板、滚筒,废旧的汽车,只要是孩子们想玩的,没有什么是不能提供的。一块木板此刻是一座独木桥,下一刻有可能会变成一个山坡,再下一刻又可能会变成一顶轿子,孩子们的玩法五花八门,创造的惊喜层出不穷。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学的保育教育就是要倡导幼儿园和家庭理解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绝不能进行“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被解放了手脚的幼儿是那么自主、自由地探索,人与材料、幼儿与教师如此和谐。实现这种和谐的历程其实并不平坦,过去的安吉幼儿园同样也面临着幼儿玩不好、老师很苦恼的处境。
“我动脑筋想办法加班加点制作了很多玩具材料,可是孩子们根本不爱玩,有时我不甘心,还想示范,指导他们按照我的想法玩,可依然是费力不讨好。”李蕾蕾是安吉紫梅幼儿园的老师,她也曾抱怨。
现在,她自信地说:“孩子们对自然中的一切是那么的感兴趣,捡果子、挖泥土、用砖头搭灶头……他们玩得远远比我之前预设得有意思多了。以前当看到孩子爬上高高的梯子,我一定会大声叫他下来,并教育他不能做如此危险的事。现在的我则更会用心去观察和体验孩子的游戏过程,等待和支持他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找到保护自己的方法。随着孩子们的成长,我越来越深刻地领悟到了‘闭上嘴、管住手、睁大眼睛、竖起耳朵’的真谛。”
●专家点评
侯莉敏(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在游戏中,幼儿的发展与否主要取决于幼儿做什么,怎么做,是否面临问题,是否有应对挑战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是否有欣喜。“安吉游戏”真正让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让幼儿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获得多样化的经验,让幼儿真正成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不要时时刻刻以监督者的身份出现,多观察,多思考,多支持,需要时给予启发和引导。这就是对游戏活动本质的把握。
家园共育,帮助家长脱离“小学化”战车
场景:开放日,幼儿园老师把家长请到幼儿园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当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开始阅读时,老师们发现,有的孩子看着画面在讲故事,但往往会被家长打断:“书上是这么写的……”有的家长用手指指着画面上的汉字一个一个地教孩子读,“你怎么一个字也不认识呀?”活动结束,有家长向老师反映,就这么一本书,我和孩子一会儿就读完了,翻来翻去就那么几页,没有什么可看的了,还不如让她做做算术题更有用……
家长对幼儿的阅读会有不少困惑:怎样让一个“目不识丁”的孩子来阅读,他能看懂什么,阅读就是识字吗……
在江苏省无锡市新光幼儿园开展的亲子共读《猜猜我有多爱你》一课上,幼儿园老师给家长上了生动的一课。“我们应该积极鼓励孩子们边读边猜想,要以情境化的引导鼓励他们参与到绘编故事中去,可以想出与作者不同的、更有意思的情节。”老师对绘本进行了从画面到情节,从审美到情感的丰富解读,富有童趣。同时,还向家长介绍亲子共读对幼儿观察、语言、情感、想象力等各方面发展的重要价值。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家长们有了不小的改变——
“那是不是可以这样问:三个好朋友来到草地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让孩子们猜一猜。”
“让孩子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这样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分樱桃呢?’”
举办亲子阅读的主题沙龙,邀请家长进行分享和互动,在相互指导学习的过程中,正确的教育观念得到家长越来越多的认同:注重活动的游戏性和趣味性,为幼儿提供更多自主、交流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从根本上真正理解了幼儿的阅读行为。
有些幼儿园会让家长走进教室亲自观摩幼儿区域游戏,填写对自己孩子的观察记录单,思考从中发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举办专题讲座,答疑解惑,有效帮助家长认识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认识到学习品质比知识和技能对未来升入小学乃至一生的成长更有意义。北京顺义区杨镇中心幼儿园从幼儿入园之初就开始为家长设计一系列关于幼儿饮食习惯、阅读习惯、游戏中学习、亲子关系等各方面的家长培训课程,从根本上促进家庭教育,促进家园共育。
“以往在家长开放日和家长跟班观摩的时候,家长们也会拿出手机给孩子们拍照片、视频等,目的可能就是拍几张好看点的。而现在的家长更多的是离开孩子,站在远处静心地观察孩子。即便是孩子遇到困难了,也会不着急上手,而是看孩子是如何自己解决的。”浙江安吉昌硕幼儿园教师游华娟告诉记者。
●专家点评
张俊(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幼儿园教育纠正“小学化”倾向离不开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说服家长放弃“小学化”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们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来。当他们看到幼儿园里各种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和通过幼儿亲身经历和体验的学习方式,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游戏化的学习活动中也能得到真正的成长,他们对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就会越来越认同。
教研引路,强健教师素质
场景:江苏省镇江市正则幼儿园的会议室里,老师们正在展开激烈的讨论——三角形的板子为什么只能放在益智区?为什么非要把玩法固定出来?孩子们为什么不能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孩子们获取的经验一定都是老师教的吗?你不教他就不会吗?在一次次对幼儿游戏的观察和反思中,在一次次聆听专家对幼儿游戏的解读中,与自己的传统经验不断碰撞,有些老师终于忍不住勇敢地对过去发出了质疑。
几天后,改变开始……老教师、骨干教师、年轻教师聚在一起,进行了幼儿游戏材料收集的大讨论,收集了48种低结构开放性的材料,随后发现孩子们对新材料非常喜欢。经历11次修改一日活动安排,4次更换室内区域的位置,8次调整材料的位置,5次调整户外材料的投放,老师们越来越坚定:要把自主选择的权利和自由的时间还给孩子。
这一教研活动的情境,再现了老师们在学习和落实《指南》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在实践中挑战过去传统经验的勇气和行动。
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是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而教研工作则是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支撑。
江苏省学前教育研学中心所主持的课程游戏化项目是全省重要的一项学前教育质量工程。让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体,由他们提出真问题,开展真教研,并获得真效果,有效强化了教师对于“儿童是学习主体”的意识,促使教师开始实现四个转变:从关注自己的“教”转向关注儿童的“学”,从关注“计划”转向关注“幼儿生活”,从关注“知识”转向关注“体验和经验”,从关注“传递”转向关注“互动”。
丹阳市正则幼儿园吴益斐老师说,教研方式的改变带来了三大变化,一是变为“赋权式”,教研活动不再是业务园长、教研组长的一言堂,把“职、责、权”放还给教师;二是变为“问题式”,能以挖掘问题、表达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循环往复,形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生长系统,强化了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三是变为“现场聚焦式”,教研活动面向幼儿常态化的生活与游戏场景,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滋养下凸显“围绕发展规律、研究真实问题、反思互动策略”的独特思维方式,激活了教师群体主动变革的巨大张力。
针对幼儿园量大、线长、面广,各地教研机构和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一些地方也在因地制宜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贵州省整合高校机构、骨干园长、骨干教师等资源,充分发挥优质幼儿园的示范辐射作用,自下而上建立起以1~2所优质园带领若干所薄弱园的教研指导责任区,将辖区内的各类幼儿园,包括农村园、民办园等各类幼儿园都纳入了指导范围,真正实现了教研指导的全覆盖。
●专家点评
虞永平(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教研工作直接关系到幼儿园教育的方向和质量,是实现专业引领、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教研员不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指令者,而是教师的合作者、倡导者和共同研究者,要与教师一起发现并解决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与教师交流思想,共同坚守科学的理念,共同寻找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本报记者 靳晓燕 本报通讯员 李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