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1个多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合影时,执意邀请他坐在自己的身边,估计很多人都没有机会走近这位白发老人。他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我国第一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9研究所名誉所长,他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叫黄旭华。
“黄旭华”这个名字,是否从一开始就“潜藏”了“旭日”“中华”等意蕴,现在不可得知,但确定无疑的是,在经历了战乱的苦难和弃医的选择之后,“科学救国”二字就刻在了他的骨子里。“制造飞机捍卫我们的蓝天,制造军舰从海上抵御外国的侵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造不出核潜艇,我死不瞑目”,不断变换的是时代的背景色,始终不变的是黄旭华半个多世纪一直炽热的报国心。
“家国情怀”这个词虽然宏大但并不空洞,黄旭华这样的“国之脊梁”为这些所谓的“大词”注入了血与肉。只要事业需要,明知前面的路并不平坦,也毅然挺身而出;只要祖国召唤,哪怕需要隐姓埋名三十年,也绝不说一个“不”字;只要“战场”还在,哪怕身体只允许自己每天上半天班,也不轻易离场。这位倔强的老人,投身我国核潜艇事业近60载,他守护的是大国重器,更是不曾放弃过的中国梦。他说,自己的生命已经和祖国的核潜艇事业融为一体。
在科学救国的字典里,没有捷径二字。可以说,科学研究,从来就是一件“苦差事”。这是因为,一旦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做好甘于寂寞、奋力沉潜的准备,不仅要在动荡喧嚣的时代始终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持的韧劲,更重要的是,要随时做好奉献的准备。爱国从来不是一句空话,既然选择了国家荣誉和国家利益为上,就势必要放弃个人和小家利益。在这道关于“大”与“小”的选择题上,黄旭华等科技工作者从来没有让祖国和人民失望过。
九十载岁月如歌。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他却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心有大我、至诚报国,黄旭华的爱国情怀历经岁月的沉淀而愈加厚重,历经实践的考验而愈加璀璨。都说最是情怀动人心。现如今,黄旭华老人作为老一辈科学家的代言人,已成为无数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标杆,他似一座灯塔,为后来者点燃心灯、照亮前路。在父亲的影响下,黄旭华的大女儿继承父业,成为一名国防科研工作者,他培养出的众多学生正在重要的岗位上为“科技强国”大厦加紧添砖加瓦。
大爱无声,但却有力,足以支撑起大国科技崛起的筋骨;大智无形,但却有道,足以挺立起民族智慧的脊梁。一辈子的坚守,就是人生的伟业。这是黄旭华老人的人生实践,也是留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新时代,呼唤更多黄旭华。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