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界面】
“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12月18日至2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涵。
2017年,我国有力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工作,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2018年,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
1.“破”什么?
破除无效供给 处置“僵尸企业”
【现状】
12月22日,国家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何立峰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注重发挥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和专项督查的作用,钢铁、煤炭去产能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地条钢”全面取缔。
2017年,针对一些地方和企业曝出的“地条钢”等违法违规问题,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迅速开展行动,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并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规划建设的事中事后监管。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钢铁行业受益于国家去产能,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全面取缔“地条钢”,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合规企业生产积极性提高。
今年以来,我国还开展电解铝违法违规项目清理整顿专项行动,持续加大棚改货币化安置支持力度,商品房待售面积降至近3年来最低。市场化债转股签约项目超过1.5万亿元,企业杠杆率稳中趋降。
从攻坚之年迈入深化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措施越来越具体、成效也越来越显著。
2018年,如何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破”上下功夫?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
何立峰表示,去产能,要坚持分类施策、多措并举、标本兼治、综合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依法依规引导企业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探索建立市场出清长效机制,从总量性去产能转向结构性优产能为主,从以退为主转向进退并重,促进产能利用率保持在合理区间。去库存,要推动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加快消化玉米、稻谷库存。去杠杆,要综合运用破产重整等方式,加快推动“僵尸企业”出清,创新市场化债转股交易模式。
“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已经从数量增长转到质量效益的提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在专家看来,破除无效供给,并不是意味着供给的减少,而是为有效供给的增加腾出空间,促进实现供需的新平衡,激发出经济发展的新活力。
2.如何“立”?
推动转型升级 优化制度供给
【数据】
2017年,我国新动能迅速成长,新旧动能加快接续转换。1至11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5%,快于规上工业增速6.9个百分点,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前三季度,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1.3%,锂电池、民用无人机、工业机器人等产量大幅提升。
德国的炒菜锅、日本的马桶盖等产品,曾一度被中国游客热捧,而大量国产电器却找不到销路、过剩产能难以消解……这种冷热反差的背后,折射的正是我国制造业供给侧所存在的“短板”问题。
“世界大国的兴衰史和我国制造业发展历程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繁荣。”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说。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中高端受压和中低端受挤的局面,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多,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整体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一个缩影。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不只会导致制造业“缺心少魂”,也会让我国经济缺少强劲的增长动力。所以,2018年,要想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破”,还要“立”。
如何在“立”上下功夫?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专家认为,这是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挺起中国制造业脊梁的有效路径,也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
“要着力推动解决要素配置扭曲问题,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何立峰表示,推动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深入开展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专项行动,推动机器人、新材料、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领域关键技术产业化。开展服务业质量提升、服务业标准化发展专项行动,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积极发展智能交通,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同时,加快培育形成新动能主体力量。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实施“互联网+”、数字经济试点、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工程,引导共享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探索共享经济等新模式与工业制造业、农业生产深度融合,促进传统行业产能优化配置。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旅游等新兴业态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基础条件是机制化,要有一套有效的制度安排,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优化制度供给。”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首席专家陈东琪认为,产品和服务要以有效需求为导向,产业发展以高、新、尖为标杆,技术创新以世界前沿为指引,全面优化供给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供给体系效率,构建供需有效对接、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新均衡。
3.怎么“降”?
降低企业负担 增进民生福祉
【进展】
2017年,我国扩大减半征收所得税的小微企业范围、清理能源领域政府非税收入电价附加等,大力减税降费,全年减轻社会负担超万亿元。1至10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和费用同比各减少0.26元、0.25元。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重而道远。
2017年,全年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15项,西成、渝贵等一批铁路重大项目建成运营,北京新机场建设加快推进;降成本取得显著成效,国务院部署的1700亿元清费减负任务全面完成……
成绩来之不易。然而,目前,我去产能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仍有待完善,降成本尚有众多体制机制障碍有待破除,补短板还须确保聚焦实际需求、防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在这种形势之下,如何在“降”上下功夫?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方面取得扎实进展,引导和稳定预期,加强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
何立峰提到,降成本,要不折不扣落实已出台的各项减税降费措施,加大力度治理“红顶中介”和行业协会乱收费问题,实行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清单动态调整,推进物流降本增效。加快政务信息共享,利用大数据开展事中事后监管,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补短板,要遵循发展客观规律,从各地实际条件出发,精准有效改善供给质量。
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对此,何立峰表示,发展改革系统要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大力推动社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增加有效供给。补齐公共服务供给短板,持续推进教育、健康、文化旅游、公共体育、社会服务五大公共服务工程,发展社会领域产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
如今,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踏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征程。2018年,尤其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推动中国经济的巨轮行稳致远,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更大动力。
(本报记者 刘坤 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