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的足迹·光明书屋】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对文艺工作者提出要求,“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果丰硕的大家,也是一位“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优秀作家。老舍作为中国现代“京味”文学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国际友人了解中国文化,尤其是北京民俗文化的重要渠道。《老舍全集》收录了老舍在1917年至1966年间写作的小说、戏曲、诗歌、散文、文论、译文等各类作品,近900万字,是当前老舍作品的最权威版本。这套作品集是在1999年1月老舍先生诞辰百周年前夕出版的《老舍全集》基础上修订而成,根据初刊本重新校勘,既尊重了作品的原貌,又增补了新发现的材料,较全面地展示了老舍一生的创作成果。《老舍全集》得到老舍家人和老舍研究专家的认可,为读者系统研究老舍思想提供了文本依据。
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他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开拓者、京味文学的代表作家,1951年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人民艺术家”称号。老舍一生的创作,都离不开人民和生活。他始终关注普通市民、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尤其关注特定历史环境下人们的内心世界,是当之无愧的“人民作家”。《骆驼祥子》中,老舍既对以祥子为代表的底层人物寄予了深刻同情,表明了人道主义的立场;又担当起知识分子思想启蒙的责任,思考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辩证关系。《离婚》中,老舍通过老李这一人物形象抒写解决温饱之后生命的诗意何处寻找的困惑,让作品带有了哲学意味。《牛天赐传》中,老舍从现代市民立场出发,强调人要勤奋自力,呼唤公平和谐的社会秩序,这对今天仍有启发。《龙须沟》中,老舍以北京改造龙须沟的事实为素材,谱写了一曲人民政府为民做实事、关怀民生的颂歌。除了关注成人生活,老舍还呼吁多为孩子们写东西,创作了《小坡的生日》《小木头人》《宝船》等儿童文学作品,童言、童心与童趣中渗透着老舍对孩子童年的珍视。
生长于北京的老舍,熟悉底层市民生活,喜爱民间戏曲和说唱艺术。北京文化滋养了老舍的心灵,也丰润了老舍的笔端,为其创作的平民化与“京味”风格打下基础。不论是旅居英国还是讲学美国,老舍的笔下总少不了浓郁的北京风味。据舒乙考证,常被老舍写入小说的北京山水名、胡同名、店铺名有240多个。老舍作品中的人物活动路线也往往与北京的地理实际相符合。《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离婚》《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小说中的人物在北京城的行动路线都有迹可循,若按照《骆驼祥子》中祥子的7条行动线路,甚至能大致勾勒出北京的立体地图。可见老舍对北京是多么熟悉。他在散文《想北平》中说,“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老舍通过一系列“京味儿”十足的人物形象,将京城人日常生活中的多“礼”、世故、秩序、等级以及优越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跳跃着生动的京腔京韵。时而幽默、时而感伤的叙述基调背后是老舍对北京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冷静思考。
《老舍全集》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创作典范,是现代文学的艺术高峰,处处闪耀着老舍作为一代文学大家的智慧与才华,为我们今天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借鉴。老舍曾明确主张文艺要为民众服务:“文艺者,于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须为士卒与民众写作。”在抗战年代,老舍认为“文艺者不能,也不许,摆脱一切,自在逍遥。他们得把文艺的力量与抗战的一切配备起来。枪、锄、锤、笔都有抗战杀敌的力量”,体现了知识分子在国家危难时刻的责任与担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当代作家只有走出“象牙塔”,摈弃“浮躁”之风,“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才能为人民奉献出经典的文艺作品。
(作者:李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