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24日 星期日

    视觉冲击力来自内心

    作者:本报记者 马列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24日 11版)

        队列演练 李舸摄/光明图片

        非遗——宣纸技艺 李舸摄/光明图片

        【时代记录】   

    本期主题:新闻摄影在当代

        1991年,李舸进入人民日报社工作,从一名普通的摄影记者做起,一步步成为摄影部主任。多年来,李舸始终活跃在新闻摄影领域的第一线,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他也在深入思考时代赋予摄影记者的新定位、新期待。

        前不久,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闭幕,李舸当选为新一届主席。近日,本报记者就本期主题与李舸进行了对话。

        记者:您是怎样走上摄影之路的?

        李舸:首先是爱好,中学的时候家里就有相机,我经常给同学拍照片,然后自己做暗房。后来在解放军政治学院学新闻,选修了新闻摄影。毕业后到人民日报做摄影记者,一直到现在。人民日报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平台。

        记者:这些年,您觉得中国的新闻摄影发生了哪些变化?

        李舸:随着媒体业态的发展,变化非常大。我们的思路开阔了,创作题材和表现形式多样化了。当然,这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那就是摄影记者也越来越边缘化了。我们现在鼓励发展全媒体记者。面对突发新闻现场,这样也可以,但如果想要做深入的内容,还是要依托自己专业的优长,这一点永远都很重要。

        除此之外,摄影记者还要“墙外开花墙内香”,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上的摄影活动,开阔眼界,丰富艺术修养,继而反哺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一直在倡导要做专家型记者。

        记者:对传统新闻摄影来说,事件发生时离得越近越容易得到好作品。但是当下,每个人都能用手机拍摄新闻照片。在这个时代,摄影记者又该如何定位呢?

        李舸: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还写过一篇文章叫《凝固的意义》。我认为,报纸的价值就体现在“凝固的意义”。前些天,我听歌手成方圆说:“我虽然是搞音乐的,但现在更愿意去拍照片。”当觉得音乐无以表达自己情感的时候,她更愿意用一种“静默的语言”,因为“静默的语言”所带来的表达力更强大。我觉得成方圆所说的就是摄影的“凝固的意义”。摄影记者应该继续追求有温度、有深度的凝固影像,要在静态影像上下功夫,在一个个瞬间上下功夫。这些看似传统的东西,其实正是摄影的本质。

        记者:1998年抗洪、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您一直坚守在新闻摄影第一线,对自己来说,多年以来有什么变化吗?

        李舸:最大变化是更沉静了,这一点从镜头变化就能看出自己的心态变化。过去拍摄,要么广角,要么长焦,中焦基本不用。但现在,我大部分是用24—70mm的中焦段镜头拍摄,我觉得看似平静、简单的影像,才更有价值、更有力度,也更耐看。所谓镜头的视觉冲击力应该不留痕迹,因为冲击力必须来自于内心。现在我更愿意静静地观察,细细地拍摄,所以大部分情况下都用微单相机,更小巧、更随意、更平和、更不易产生侵略感。

        记者:新闻摄影的题材许多是关于重大新闻事件的,您觉得这方面应注意什么?

        李舸:遇到重大新闻事件,各路记者都想尽一切办法进入核心区,这种想法其实有误区。比如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阅兵的时候,我的拍摄位置是大家眼中最好的天安门城楼。这个位置固然重要,所有记者也都想来这里,但这也使多年来阅兵照片的拍摄视角有些雷同。

        事后我才意识到,真正出照片的地方是远离核心区的。比如当演练车辆排队前往天安门时,为了避让,与长安街交汇的三环路上停了许多社会车辆,大家都下车围观。阅兵的意义是什么?就是通过展示国防实力的强大,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安定、更有自豪感,那就应该拍老百姓对阅兵的感受。这个很重要的画面,却没人去拍。

        记者:您长期关注、拍摄的选题有哪些?

        李舸:我现在有三大选题。第一个是“初心”系列,主要记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我一直关注其中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对当下社会有何现实意义。第二个是“行板”系列,主要记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发展。第三个是“原乡”系列,主要表现中国农村的变革,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

        记者:对从事摄影创作的年轻人,您有什么想说的?

        李舸:首先,年轻人不要固化自己,不要觉得自己不成熟,知识结构不完善。学习是必要的,但锐气不能减,要勇于尝试,勇于开拓自己的视角。另外,年轻人应该更加国际化。并不是国外的就是好的,而是要通过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体系,打开眼界,最大程度吸取营养。

        (本报记者 马列)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