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24日 星期日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精辟阐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经典之作

    作者:杨增岽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24日 02版)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人民出版社出版。资料图片

        【总书记的足迹·光明书屋】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是马克思为他在1858年11月至1859年1月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所写的序言。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2013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援引《序言》中的这段话,来论证和阐释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始终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

        其实,这并非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到《序言》这篇重要文献。在中央党校2011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同志提出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开列了18篇需要精读的有代表性的篇目,其中包括《序言》。而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于1997年发表了题为“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的论文,直接阐发他对《序言》的独到见解。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这篇蕴含唯物史观深邃思想的经典文献有着深刻、准确的认识和理解。

        《政治经济学批判》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没有发表,其序言略为删节后,于1859年6月4日发表在伦敦的德文报纸《人民报》上。如果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共同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那么约2800字的《序言》则是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全面阐发的标志。

        在《序言》中,马克思叙述了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发现唯物史观的过程,对唯物史观的实质作了精辟说明,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论证了旧的社会形态为新的更高形态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条件。诸多具有马克思主义代表性的概念和范畴,都在《序言》中得到了集中阐发。相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其他长文,这篇短文的价值在于,一句完整的话可能包含着数个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关键性的“思维扭结”。

        在《序言》中,马克思道出了他转向研究经济问题的动因。正是这一转向,促使他关切“物质的生活关系”,实现了对黑格尔的法律、国家与“物质的生活关系”倒置的归正,在对错误社会史观的“扬弃”中找寻到了科学破解“历史之谜”的钥匙。

        《序言》指出:“物质生活的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同时,《序言》还指出了“社会革命时代”到来的内在逻辑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序言》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同时,以生产方式为依据,《序言》划分了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以科学的维度阐释了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

        正如列宁所评价的,这些思想是马克思“对运用到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史的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的“周密说明”。可以说,《序言》是对唯物史观有关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集中阐释,其中许多语句堪称经典,读起来朗朗上口,思考起来引人入胜,让人不得不为马克思思想的真理性而折服。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读马列、学毛著,要精,要原原本本地学、仔仔细细地读,下一番真功夫”。只有回到文本,才能精准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掌握好“看家本领”。深入学习《序言》,对正确认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特征以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关系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作者:杨增岽,系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